说着说着,黄大年就讲了一个笑话,说自己半夜掉进沟里,愣是抓着井台爬起来,还在井台上睡了一觉。笑话里漏了口风,他知道井台上有一块石头暖,那只有烤过才会暖。
“你井上烤火?”李若琏笑问。
“烤个屁。”黄大年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立刻板起脸,“老子不吃你酒了,滚。”
“行。”李若琏起身,“回头你再想喝,记得把那根红绳子换个地方系。”
黄大年一愣,下意识把袖口往里一缩,脸色一变。
这一切,李若琏都记在心里。他没有急着抓人,他在等三件事合拢:一是军令逆序的明证;二是外账绕银的来源;三是井台与灯号之间的实锚。
只要三颗钉子钉住,他的案卷就可以直接送进都察院,礼部也没话说,兵部也只能点头。
他第三次从山海关出来时,天已凉。他背上背着一只旧竹箱,里面是三卷油纸包、两页补印单、四粒红蜡屑、两截火绳头、一块石粉、一只半烂的红绳头。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一封抄录的口供:崔二在酒后说漏嘴,提到北灯两闪,回一闪的夜号。口供的尾巴上,李若琏让药铺老头加了两句注:某夜某时,某处庵井。注脚里有时间、有地点、有灯号,像一把对得上的钥匙。
乾清宫里,朱由检看完李若琏的第三回密报,很少见地长出一口气。他把几样零碎物证一一摆开,手指轻轻点在中间那两句注脚上。
“王承恩。把都察院的人叫来,把兵部的人叫来,把礼部的人叫来,都看一眼。记住,今天看的是证,不是人。看完,卷回去,谁都不许传话。”
“温体仁,以计取之第三卷可以启封第一格。”
“谨遵。”
“卢象升。天雄军的日程,照老法子往前推三日。秦良玉那边,书去一封,秋操可停半日,添夜操一场。”
“满桂、赵率教。各自准备接防条,写完给朕看。条上要有三件事:第一,接人心,怎么接;第二,接纪律,怎么接;第三,接粮械,怎么接。你们写不出,朕就亲自写。”
“陛下,还要不要再下一道嘉奖?”
“要。”朱由检微微一笑,“再下一道。嘉他的秋操不辍,军心可嘉。顺便问一句,冬防可否预陈。让他觉得朕把他当人,不是当案。”
“遵旨。”
这道文书一出,辽东营中又是一片皇上有心的声音。袁崇焕把文看了,笑意淡淡。
他提笔写冬防预陈,把后金的动向、山海关的修葺、边墩的整顿、生火器的需求一一写上,又把海商的借路、商税的补给、民夫的轮值写得很细。
疏尾,他又添了两句,“某等力微,愿为社稷犬马。惟愿朝中毋使小人妒贤,坏我军心。”这两句,是甜里带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