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在喂一颗糖。”他淡淡道,“糖不甜,他不会喂;糖太甜,也不会喂。”
亲信低声问:“督帅,诏中述职可疏,择日亲陈。
“照旧。”袁崇焕把纸叠好,“疏述。”
嘉奖诏书一出,朝里风声小了半寸。有人说皇上待将不薄,也有人说这是以退为进。茶肆里,说书先生拿着折扇笑:“皇上这杯酒,暖,喝了舒服。”
台下有人接:“暖酒暖心,凉酒暖手。”笑声散开,人心也松了松。
就在这层暖意里,李若琏已经换了一身行脚商人的短褐,腰里只别了一柄细刀,脚下穿着旧靴。
他从天津卫转道盐船,夜里靠岸的时候不走码头正门,只在灯号下晃了两晃。灯号是今年新定的,兰字头的货不能过,可灯号还在。船老大看他一眼,他也看船老大一眼,两人都没说话,只把一张票角在手里揉圆了,又弹到甲板的缝里。
“走。”
他只带两个人,一个是会看账的,一个是会问路的。三人一路装作小商人,进了山海关。城门口的雨把石板打得发黑,城楼上的号角吹得又短又急。李若琏没有抬头,他把背稍稍弓了一点,像怕雨淋到货。
他们先去的不是酒肆,不是驿馆,是一间不起眼的药铺,这种铺子他见多了,天机阁喜欢用,袁崇焕的人也喜欢用。
药铺掌柜抬了抬眼皮:“买什么?”
“买工字。”李若琏说。
掌柜的手停了一瞬,面对架上的小瓷罐笑了笑,“工字水井在城南,不在我这里。”
“那就买十字。”李若琏又道。
掌柜笑意更深,手却搭在柜台下的木头上,轻轻敲了三下:“雨大,先坐坐。”
内室的门帘一挑,走出一个黑瘦的老头。李若琏不言,只把袖口里的细线头掐断,露出一枚极小的铅扣。铅扣上刻了一个拙劣的工字,是王承恩让他带的。
老头看了一眼,点头,掀起柜后的板子:“往里。”
内室不大,却干净。墙上挂着两张粗糙的地图,都是山海关到锦州一线的堡寨分布。有一角用红点密密标着,是夜里巡哨的路径。老头没废话,直接问:“你要什么?”
“拿三样。”李若琏伸出三根指头,“军令的传达簿,粮饷的外账簿,往来信脚。”
老头皱眉:“你是谁?”
李若琏没有回答,只把一枚薄薄的铜片丢在桌上。铜片小得像枣核,边上却有一个微微突起的王字。
老头看了一眼,脸色变了:“明白。”他转身去掀柜底的夹层,很快拿出三卷油纸包,“军令簿在这儿是副本,主簿在前营;外账是票号抄来的,少几页;信脚嘛我只能给你抄稿,原件不在我手。”
“够了。”李若琏把三卷放进怀里,问:“这里谁能直达前营?”
“驿丞。”老头压低声音,“城门下那间破屋里的人,好酒,好烟。给够了,他就开口。”
“多谢。”李若琏起身,“明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