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推演北原,我成了乱世屯王 > 第7章 账房周秉,慧眼识珠入麾下

陈砚舟将那张写着“东沟旧窑藏粮三石”的账板重新钉在破庙前,木钉敲入时发出短促的响声。
赵老栓蹲在一旁,看着他把字迹描得格外清晰,连“三石”二字都加了圈。
“真有人会信这鬼话?”赵老栓低声问。
“不是信不信的问题。”陈砚舟收起炭笔,袖口星图随动作微闪,“是有没有人愿意去查。”
他昨夜已命人安排几个孩童在旧窑附近玩耍,看似无意,实则制造出“有人常去”的假象。
若真有势力盯上安屯,必会派人探查虚实。
而他要等的,正是那个能看穿虚数、又肯冒雨夜行的人。
次日清晨,陈砚舟带着麻袋进城。
西市米行门口,人群照常聚集,议论声混杂着叫卖。
他绕过粮摊,在角落一家绳铺前停下,佯装挑选麻绳。
手指抚过粗索,右手指节无声敲击掌心,推演悄然启动。
视线扫过街面,忽在一处破席前凝住。
一名男子蜷坐于地,衣衫褴褛,袖口磨得发白。
他膝上铺着半张焦纸,炭条在纸上疾走,指节划动极有节奏——一下、两下、三下,停顿,再动,竟与陈砚舟推演时的敲击节律隐隐相合。
陈砚舟不动声色,继续挑绳。
那男子是替人记账的账房,正为一卖菜妇人核算三日收支。
妇人念一项,他写一项,速度极快,却无半分错漏。
末了,他抬头报数:“应收一百六十三文,你收了一百八十,多收十九文七,当退。”
妇人愣住,随即翻篮核对,果然错记。
陈砚舟放下麻绳,走近几步:“这位先生,可识账目?”
男子抬眼,目光清冷,未答。
“我处账本常错,想找人核对。”陈砚舟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翻至一页,“这行收支,你看可有出入?”
男子扫了一眼,眉头微蹙。那页账目是他故意错列的:米出多记七升,豆入少录半斗,表面平顺,实则暗藏差额。
三息之后,男子开口:“米出多记七升,豆入少录半斗,按今市价,差额八十一文。”
陈砚舟右手指节轻敲三次。
推演界面浮现:
【目标人物:未知】
【数值敏感度:s级(误差容忍≤03)】
【逻辑推演速度:08秒/项】
【行为模式:规避风险,但无法忽视数据矛盾】
【风险评估:高自尊,低信任,宜以实绩破防】
他合上账本,点头:“先生好眼力。”
男子却将头低下,不再言语。
陈砚舟未再追问,付钱买下麻绳,转身离去。
走出十步,余光瞥见那男子仍在原地,指尖却在纸上反复划动,似在重算那笔差额。
他知道,那人已入局。
回屯后,他命赵老栓将“东沟旧窑藏粮三石”继续晒于账板,连写三日,字迹一日比一日醒目。
第四日清晨,派老妇前往城西贫巷打探。
不久,老妇归来:“一穷儒昨夜冒雨出城,往东沟方向去了,鞋底沾着窑边特有的红泥。”
陈砚舟立即动身。
旧窑早已坍塌,入口被碎石半掩。
他在塌土边缘蹲下,果然发现一串脚印,深浅均匀,步距稳定。
拨开浮土,半片炭写残纸露了出来。
纸上字迹工整:
“窑深八尺,无粮。壁干无储,无搬运痕。土质松散,近三日无人进出。疑为惑敌之计,虚数诱探。”
陈砚舟指尖抚过字迹,墨色未洇,应是炭条新写。
翻过残纸,背面有一行小字,极轻,似犹豫许久才落下:
“若此人为善,当助之;若为恶,宁自焚此纸。”
他静坐片刻,将残纸收起,原路返回。
当夜,他将残纸置于破庙香案中央,不遮不掩,油灯照得通明。
次日晨,庙门未开,已有脚步声停在外头。
陈砚舟正在核对工分竹签,听见门轴轻响,抬头。
男子立于门口,手持残纸,衣衫未干,应是连夜赶至。
他目光扫过账板、粮囤、安粥棚,最后落在陈砚舟脸上。
“你设此局,究竟要试什么?”
陈砚舟放下竹签,未答。
他起身走到香案前,拿起残纸,翻至背面,指着那行小字:“你冒雨夜行,只为查一纸虚账——若天下账本皆如你所见,该多好。”
男子一怔。
“你算得出差额,看得穿虚数,却还在问‘试什么’?”陈砚舟声音不高,“你早已知道,有人在等一个能看懂账目真相的人。”
男子嘴唇微动,终未出声。
陈砚舟将残纸递还:“你不信我,是常情。乱世之中,才士多为刀柄,终成弃子。可你昨夜仍去查窑,说明你信的不是人,是数。”
他顿了顿:“数不骗人。骗人的,是写数的人。”
男子低头看着残纸,指尖微微发颤。
良久,他将纸折好,收入怀中。
临走时,他从袖中取出一枚旧物,轻轻放在香案上。
是一枚磨得发亮的算珠,木质,六棱,边缘已圆润如玉。
珠面无字,却因长年拨动,留下深深指痕。
陈砚舟未动。
男子转身走出庙门,身影没入晨光。
赵老栓从后屋转出,盯着香案上的算珠:“他这是……?”
“是答复。”陈砚舟伸手,指尖轻触算珠,右手指节无声敲击三次。
推演浮现:
【目标人物:周秉文】
【信任阈值突破:初级接触完成】
【行为预测:三日内将重返安屯】
【应对策略:开放账目副本,设真实难题】
他将算珠收进袖中,走向账板。
今日的收支已写好,炭笔清晰:
收工分:91签
放粥:三锅,耗米四斗五升
库存余粮:十五石八斗
他在末尾添上一行新字:
“亩产推演:18石→目标20石”
“备用粮三石,藏于东沟旧窑”
写完,他退后一步,看着那行虚数在晨光下泛着微白。
算珠在他袖中贴着皮肤,温润如初。
他转身走向安粥棚,脚步未停。
棚前已有流民排队,工分竹签在手中传递。
一名少年将拾来的柴捆放下,接过粥碗,默默退到队尾。
陈砚舟停下,看着那少年低头喝粥,脖颈瘦削,手指冻得发红。
他右手指节再次敲击,推演启动:
【人力利用率:67】
【劳动激励阈值:需引入记账公示机制】
【下一阶段目标:建立独立账务l系】
他从怀中取出那本曾给周秉文看过的账本,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用炭笔写下一行字:
“工分记账,须专人核验。误差超三文者,追责。”
写完,他将账本放在安粥棚的木桌上,未加说明。
日头渐高,流民来往不息。
正午时分,一道身影穿过人群,停在木桌前。
那人未穿新衣,仍是一身破旧直裰,却挺直了背。
他低头看着账本上的字,又抬头望向破庙方向。
然后,他从怀中取出炭条,蹲下身,在泥地上开始画格。
第一格,写“工分”。
第二格,写“口粮”。
第三格,写“结余”。
他一笔一划,极慢,极稳。
陈砚舟站在粮囤阴影里,看着那人在地上画出第一张复式草账。
算珠在他袖中轻轻一滑,贴向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