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再奏设“民器馆”,由各州府自请设立,朝廷拨资三分,民自筹七分。
一年之间,山西、江南、浙江等地已见格物机具代替人力者五十余坊。
而在辽东,军械运抵之日,赵率教率众迎出十里之外,当场演练新火铳、天子短炮、车载连弩,引得屯民围观称奇。
辽阳城外,演武场中,火铳连发如雷,天子短炮震地三尺,铁雷滚落后起烟尘四丈,三百步之外之靶一击而碎。
卢象升笑道:“今日之兵,真非昔比。”
朱由检得捷报后,御笔批:“格物之道,不独治器,更可御敌。兵有器而不刚,犹无器;将有才而无志,犹无将。故今日大明,不止兴兵,更须兴器、兴才、兴志。”
一纸批文,发至五军、格物院、工部、内务府,天子亲书“以器为干,以人为枝”,立匾悬于格物院大堂之上。
从此之后,天下渐传一句新语:“格物兴,明朝起。”
朱由检得捷报后,御笔批:“格物之道,不独治器,更可御敌。兵有器而不刚,犹无器;将有才而无志,犹无将。故今日大明,不止兴兵,更须兴器、兴才、兴志。”
一纸批文,发至五军、格物院、工部、内务府,天子亲书“以器为干,以人为枝”,立匾悬于格物院大堂之上。
从此之后,天下渐传一句新语:“格物兴,明朝起。”
而朱由检并未止步于此。战后整军之余,朱由检再次下旨,命工部与兵部联合举办“天下工艺能匠大比”。
旨意中言:“凡有巧思之匠,不论籍贯,凡入京比试,官给路费,试中者授牌为官匠,入格物院听用。”
此令一出,京城之外,江南、闽广、两湖、晋地、川蜀等地纷纷响应。
四月初,已有三百余名民间工匠陆续抵京,各带所制器物:有人制出转动式水车,有人制出连弩轮机,更有人带来改良火绳之具。
最引朱由检关注者,乃江右一匠人,姓郦名元,所呈之物,乃一柄“击发火铳”。
其所用火石,藏于机括之中,不再借火绳引燃,而以机冲火石出火,击燃药火,引爆铳膛。
朱由检观之,亲令于奉天殿前校场试之。
数十步外设靶,郦元自行装弹上膛,一扣击机,“嘭”然一响,火石擦击生火,火药爆发,弹出如矢,正中靶心。
朱由检大喜,命道:“此器何名?”
郦元躬身回禀:“臣因所见西人传器,名为燧发枪,乃改其制,合中法,自成此器,尚未完善。”
朱由检亲书批示:“列为火铳新制第一号,入格物功录。郦元为正六品机匠提举,率人专司燧发机制作。”
魏忠贤奏请:“应建燧发枪试制所,由郦元督造,凡兵器厂不得擅改其制。”
朱由检点头:“准之。”
兵部亦随即呈奏:“燧发枪击发之利,远胜火绳铳,然其机括脆巧,需匠手精熟,宜先制五百支,于辽东、宁夏、川中三地试用。”
朱由检御笔回道:“许之。此枪为兵器新途,虽未成势,然可养势。”
与此同时,格物院中另一项旧案也渐趋成熟——玻璃熔炼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