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张嫣站出,进言:“皇上圣断,此举能保后宫无乱、宗室安宁。妾虽不育,亦知后位最怕骨肉相残。”
朱由检看了她一眼,点头:“你明理,朕心安。”
当晚,乾清宫发下“皇室就藩章”,通告六部,明定皇子、郡王、亲王之位次与外封制度。
宫中虽有些低语,但因皇后周氏支持,又有张嫣、陈圆圆等各宫昭示效忠,局势迅速稳定。
慈炯满月这日,宫廷设宴,文武百官送礼入贺,朱由检亲自接见内阁三老,并赐宴文华殿。
温体仁举杯道:“陛下子嗣日盛,政令日明,天下无忧矣。”
张凤翔随声附和:“西南既定,北疆休战,陛下正值治世之机。”
但左光斗却冷冷一句:“江南方兴未稳,北虏虽降不驯,未可轻言大安。”
刘宗周摇头:“我朝虽强,然夺嫡之患,自古无解。陛下今设此规矩,是前所未有之举,虽有奇效,恐亦招祸。”
朱由检不怒,只是淡淡回道:“规矩是定出来防祸的,不是怕祸不定规。”
群臣再无言。
月余之后,宗人府呈上第一批《宗室就藩初拟册》,将未来皇子成年之后的分藩地点一一列明:
东北辽阳,拟为朱慈炯就藩之地;西南成都,预备第三子之藩;东南福建,设为第四子预留府邸;京畿之外,不得封藩。
朱由检批示:“即刻封藏,慈烺十六岁亦当择藩,但位居太子,可设东宫监国制。”
宗法既定,后宫随之安稳。
陈圆圆带着朱慈炯前来谢恩,跪拜时朱由检亲自抱起儿子,面色难得柔和:
“慈炯,不是养在深宫中等人夺位的,是将来要出宫带兵、守边、卫国的。”
周皇后亦到场,温和地拉起陈圆圆的手:“德昭仪安心养子,你我同心,是福是缘。”
这一番话,使后宫上下皆知,皇后不嫉、不争,已立威信,皇子之母亦得安生。
一年之内,后宫再添一子两女,朱由检一律同赏,赐封赏地,却始终坚持一条:“无论嫡庶,一律就藩,不得徘徊京师。”
有宫女悄然道:“陛下真要将这皇宫变清了。”
宫中老人却道:“这才是明主。咱们的皇帝,不图子孙争宠,只图大明不乱。”
东林党一众仍不甘,议事时多次以“骨肉亲情”为由,劝说放宽就藩限制。
钱谦益:“子在父傍,亲情不失,忠孝两全。”
朱由检回:“亲情不必在眼前,忠孝也不能在京城。”
刘宗周:“先帝多留子弟于中枢,是以备不测。”
“正是因前人留太多在京,才生出不测。”
朱由检这一句话堵得众人哑口。
温体仁缓声补充:“陛下此策,不为一朝之便,是为百年之稳。东林若真忧国,何妨顺此大道?”
嘉平四年春,朱慈烺满六岁。
太子监国讲堂首次开设“藩政制度”课,特由宗人府大臣授课,讲明将来出京就藩之事。
朱慈烺听完回报皇帝:“儿臣明白。父皇说,太子不可恋宫廷之安,要识地方之苦。儿臣不惧远地,只求能为大明守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