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查。”
下午时刻,通州教场那边传来一封小信。纸薄,字更薄,只写了一个地名和一个时辰。卢象升把信捧着,抬头看看天,笑了笑。
夜幕落得快,京城四门的更鼓压得紧。朱由检披了斗篷,不出宫,只在乾清宫里立了一会儿,听风。风从瓦缝里过,像水流。
他的手按在案上,心里把几条线再过一遍:太医院那两味药,光禄那一味香,内官监那一把钥匙;江南匠人那条刻铁牌的路,盐路上的老匠们;通州的那份东西,天台的那半块印,海上的外账。
第二天一早,卢象升按时在教场外接人。那是个衣衫普通的中年人,眯着眼,像太阳刺着。他不说话,只把一个小包裹递过去。
包裹里用黄绢包着两张纸,上面是小楷,字不济,却不浮。纸角压着一片极小的绿石,边角圆,隐隐见龙纹。这东西到了朱由检手里,他在窗下站了很久,一直没坐。
“拿去影一份。”他对金自点说,“影完,原件还在朕身边。别惊动任何人。”
“遵旨。”
那两页字的内容不多,开头一句确如悟安所言。末尾还有一行小字,写着一个地名。那地名与悟安所报相合。朱由检把纸收好,心里那根弦从紧里略略松了一丝。
他不是为了半块印起心动念,而是为这件事的真。一个朝代,不能总靠传说撑着,事要落在地上,哪怕落的是一块石头。
第三日,户部把太医院的药材账、光禄的香料账,照朱由检的意思交叉着查。金自点把数抠得极细,抠到哪一天晴,哪一天雨,抠到某个管事那天家里办喜事。
很快,有几笔异常浮出来:某月某日,太医院临时进了一两麝香,账上写着天寒加用;同一日,光禄寺临时添香,账上写宴客。那日其实是小暑前,不冷不热,也无大宴。账上不多,偷偷多出来的是那半成。
“把光禄那位新管事叫来。”朱由检说,“不打他,不骂他,给他看账,让他说。先许他一个从轻的路。”
那人被带到殿外,腿发软。账放在他面前,他咽了口唾沫,眼珠子乱转。金自点不催他,只把茶推过去。
半柱香后,那人抖着手把事说了一个七八成:有人递话,说省下一点香,换一点银,日后还有好处。换香的人走的是内官监的门,太医院那边也有人点头。两头一碰,事就成了。
“名字。”金自点问。
那人闭眼,吐出两个字。那两个字落在地上,像一颗石子,声音不大,却溅起一圈水。
朱由检拿到那两个字,沉默了很久。他没有马上下旨拿人,只把魏忠贤叫来。
“听过这个名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