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陛下”有人小心翼翼。
“对,不代表能把事情解开。解不开的地方,朕来拉一把。”他让人取来大图,把辽东、山东、直隶三地的粮道一道道划出来,又把海上的票号、灯号贴在图边,一条线一条线地连。他指着其中一处。
“东江镇,先稳。辽东,先看。蓟镇,先守。袁崇焕,未奉诏,不得移动重兵。兵部,书去三道,如其不受,记在档上。”
“再发一诏,不废礼,给他一个台阶,述职可先陈于疏,择日后入。”
“都察院。案照律开。毛文龙先斩,罪名为何,证据如何,刑名如何,写清楚,发下各衙门。记住,写清楚不是替谁开脱,是让天下人都看懂。朕不要糊涂账。”
“魏忠贤。厂卫盯着京里那些借机写信的人。谁想拿这个搅水,就先把他手腕按住。但记住,按住,不是砍掉。”
“奴才遵旨。”
朝会散了,风波却还在街上。茶肆里有人拍桌子说该杀,有人抹眼泪说冤枉,也有人端着茶碗不说话,只往外看。往外看什么?看天,看风,看皇城那片金瓦在太阳下反的光。
午后,朱由检独坐片刻。他心里有旧时代的地图,也有这朝代的山河。他知道毛文龙是个活门,也是个乱门;袁崇焕是把硬弓,也是把孤弓。活门拨早了,泄气;硬弓拉过了,伤肩。他要做的是既不让气跑了,也不让肩废了。
他想起最初入宫那一日,殿外雪落如絮,魏忠贤在殿下小心地鞠了一躬。他保了魏忠贤,不是喜欢他,而是要他去做那种脏而必须的事。
他给了厂卫边界,让兵去守门,让厂去看门,让抚去理门。如今东江镇这一口锅能盖住,就是这套法子在起作用。
他也知道,袁崇焕不会轻易低头。辽东的风让人习惯孤战,手里有兵的将军,大多骨头硬。
他不想用杀来收场,那是最轻易、最笨的法子。他更愿意用规矩,把人逼回窝里,再让他按规矩走一遍。若能走,皆大欢喜;若不能走,再说杀,不迟。
几日后,袁崇焕的第二轮奏疏来了,比第一轮更重。他直指某阁臣欺功、某御史好名、某部堂掣肘。
他把自己的用兵思想写进疏里,把女真的弱点写进疏里,把朝廷的弊端也写进疏里。他在字里行间立起一个我字,这个我压得纸都弯了一点。
“我若进京,必伴刀斧。”疏尾还是这一句。
“他这是要朕去辽东。”朱由检把疏放下,嘴角牵了一下,“要朕去他的地盘听他讲他对。可惜,朕不去。”
他没有在疏尾批着进京。他批了两句,“述职之请,允。兵权之限,存。”
这两句冷得像冬天的石头。不逼你来,也不给你更大的兵权。你要台阶,朕给;你要楼梯,暂不批。
与此同时,王承恩在东江镇做了三件小事,却像往锅里加了三把柴。第一,他找来最老的海匠,请他讲东江镇旧例,从发船到回港,从点饷到点人,写成册,贴在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