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冷然不语,转身,令军法司执令旗,一斩首正法!自此,鲁山妖贼溃灭,岭民复安。
至此四地平定,卢象升入陈州城下,设大营不驻府衙,不扰百姓,亲书奏折:
“臣卢象升奉旨讨贼,计三月内,斩首三百二十七级,生擒匪首六人,夺回粮银六千两,抄没匪藏十二所,四地平。臣未辱命。”
这份折子送入京城,还未进御前,便在朝中炸开了锅。
自洪武以来,从未有一支新军,三千六百之众,仅三月时间,斩平四地,安抚万民,且一丝不扰民间,军中纪律堪比铁律!内阁首辅温体仁先惊后喜,连连拍案道:“此子果真非池中之物!”
兵部尚书赵南星更是直言:“卢象升,国之柱也,天雄军,当为天下制贼之先手!”
而当奏折送至乾清宫,朱由检展卷一看,神色肃然。他未言一字,取朱笔亲批四字于奏尾:“王师不辱。”
随即又命中书房起草两道诏令:一,晋卢象升为中军都督,赐虎符,兵权在握;二,封天雄军为中原王师,立旌旗、设鼓号、建将台,自号独军,可跨道出征,无需请调。
此诏一出,朝野震动。
而不待圣旨南下,卢象升与天雄军的威名,早已如春雷滚过中原大地,自陈州传至开封,又传至扬州、襄阳、晋地,直至江南吴楚之地,皆有歌谣传唱。
“洛阳一战火中破,汝州诈营擒张贼。陈州设饵伏客栈,鲁山斩妖救万民。天雄铁骑三千将,打得群寇不敢声。卢将军,卢将军,是咱百姓命根人!”
天雄军所过之地,皆为百姓自发相迎。村村设香案,户户挂红绸,父老携酒肉,母女捧馍汤,只求看一眼这支天降神兵。
有小儿学骑,模仿卢象升披甲样;有老人自缝卢字布旗,悬于门前。而卢象升对此,却极为克己。每至一地,必下令:“天雄军不扰民、不驻衙、不取赠、不住村,野外为营,守我军纪,乃王师之根。”
有一次,鲁山县外,一名老妇送来自家晒干的咸菜与粟米饭,一口一口喂给巡营的兵卒,泪如雨下,“孩儿们吃点吧,你们天天杀贼,不吃饭怎成?”
为首士兵抱拳跪地,回道:“老娘,军中有军粮,这口饭,我们不能吃。”
老妇哭着拍他肩膀:“咱家三代人全让贼杀光了,只剩我一人这饭,是我三十年没吃过的干饭。”
士卒忍泪,仍不敢动筷。
卢象升闻之,当夜立军规于陈州南门石碑上:“军者,为民而战,不食民一饭,不宿民一室。若有违者,斩!”
而百姓闻之,感恩更深。
当天夜里,陈州百姓自发铺草席于军营外,不言、不扰,只静坐而守。有人烧香、有人默祷、有人在夜风中哼唱旧歌,只为替这支军队压惊、祈安。
一夜之间,卢象升与天雄军四字,如雷贯耳。不是锦衣卫那样的鹰犬,是刀刀见血、铁血守国的王师。
也正因此,朱由检在宫中密语王承恩道:“得卢象升者,可定天下一方;得天雄军者,可震三边贼虏。”
乾清宫内,烛火通明,朱由检披着常服独坐案前,反复研读着卢象升的战后奏折。
战功确凿,军纪严整。尤其那句,军者为民而战,不食民一饭,令他眼中微动。他轻声念道:“能律己者,方可律人。能恤民者,方能得民。”
随即唤来王承恩:“明日早朝,传卢象升入京面圣。准其三日内抵京。”
王承恩领命退下,心知这位皇帝,要动大棋了。三日后,早朝。白玉阶前,钟鼓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