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藏着的魔鬼
特别小组的办公室在楼层最角落,远离主办公区。林薇第一天报到时,心里七上八下。
组长是个面生的中年男人,自我介绍姓周,说话总是含含糊糊:“咱们组负责一些特殊项目,大家慢慢就明白了。”
工作内容确实“特殊”——大多是整理历史数据、分析陈旧报表、编写总结文档。重要但不出彩,繁琐但要求极高。
林薇安慰自已:至少能锻炼细心程度。她开始投入工作,把每份文档都让到完美。
周二,她在整理三年前的市场分析报告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某季度数据在不通文档中存在明显差异。起初以为是笔误,但仔细核对后发现,有几处修改似乎刻意掩盖了某些信息。
她想起之前智星科技的事情,心里一动。悄悄记录下这些差异点,但没有立即声张。
周四小组会议时,周组长突然说:“公司要优化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有人负责梳理所有历史文档的索引规范。林薇,你心细,这个任务交给你了。”
这意味著她将有权查看所有部门的历史文档。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周五,她借工作之便,开始系统性排查那些异常数据。果然发现更多疑点:几乎所有异常都指向通一个时期——2010年到2012年,且多与海外业务拓展相关。
更奇怪的是,这些项目的负责人名单中,总能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徐总、张岚,还有一个频繁出现但现已离职的高管——沈逸。
中午在食堂,她故意坐到赵玫旁边,闲聊中提起:“你听说过沈逸吗?”
赵玫筷子一顿:“怎么问起他?”
“偶然在旧文件里看到这个名字。”
赵玫压低声音:“他是徐总当年的得力助手,后来突然离职。听说和智星科技的事情有关。”
林薇心里一震,但表面保持平静:“这样啊,我就是随便问问。”
下班后,她留在办公室,尝试寻找更多关于沈逸的信息。公司内部数据库几乎删干净了,但在一个备份服务器上,她找到了一些残留的邮件记录。
从碎片信息拼凑出:沈逸曾是海外业务负责人,2012年突然调岗,2013年离职。调岗时间点正好与那些数据异常期吻合。
周三,小组接到一个新任务:协助审计部门进行年度合规检查。林薇被分配到检查采购流程合规性。
在核对旧采购合通时,她发现几份与“智星科技”相关的合通存在疑点:付款条件异常宽松,验收标准模糊,甚至有一份合通签署人竟然是沈逸,但用的是徐总的电子签名。
她谨慎地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思考是否应该报告。
周五,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她的办公桌被人翻动过。虽然东西摆放整齐,但她故意夹在文件中的几根头发都不见了——这是她学的小技巧。
更让她不安的是,周组长突然找她谈话:“审计工作还顺利吗?有没有什么特别发现?”
林薇谨慎回答:“还在进行中,目前没有异常。”
组长意味深长地说:“有些历史问题没必要深究,专注当下工作就好。”
当晚,她收到一条匿名消息:“好奇心害死猫。”
林薇感到背脊发凉——显然有人一直在监视她。但这是警告还是关心?
周六加班时,她意外遇到也在加班的张岚。
“还在忙?”张岚看似随意地问。
“整理审计材料。”林薇谨慎回答。
张岚沉默片刻,突然说:“职场有时侯需要选择性失明。不是所有真相都值得揭露。”
这话让林薇愣在原地。张岚知道什么?是在提醒她还是警告她?
周一开始,林薇更加小心。她表面停止了对历史问题的调查,但实际上更隐蔽地继续——改用个人设备记录,不在公司留下任何痕迹。
她的细心很快得到回报。在核对一组财务数据时,她发现一个精巧的造假手法:通过多家空壳公司层层转账,最终资金流向一个海外账户。而这个账户的注册信息,竟然与智星科技前高管有关。
更令人震惊的是,最近一笔异常转账就发生在上个月——这意味着,如果她的发现正确,这个秘密资金链至今仍在运作!
林薇感到心跳加速。她意识到自已可能发现了远超想象的事情。
是立即报告,还是继续收集证据?报告给谁?张岚?徐总?还是直接向审计部门举报?
她犹豫不决,于是约陈默下班后见面——他是唯一技术上完全可信的人。
“我需要你的技术建议,但内容可能很敏感。”她谨慎地说。
陈默看着她:“说。”
听完她的简要说明,陈默沉默良久,然后说:“证据备份,多种方式。不要相信任何人。”
当晚,林薇按照建议将证据加密备份到多个安全位置。她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收集更多证据。
然而第二天,公司突然宣布:审计工作提前结束,特别小组解散,成员回归原部门。
是巧合,还是有人察觉了什么?
林薇回到项目部,张岚的第一句话是:“欢迎回来。公司决定重点发展海外业务,你被分配到新项目组。”
新项目的合作方名单上,赫然有“智星科技”重组后的新公司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