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生官场1998之青云直上 > 第9章 双线攻坚

省城线:陈泽的“跑部钱进”
省城的长途汽车站喧嚣而混乱。陈泽拎着简单的行李包,走出车站,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汽车尾气和城市尘埃的空气。九十年代末的省城,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到处是脚手架和施工围挡,一种蓬勃而又粗犷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没有耽搁,按照前世模糊的记忆和提前查好的公交线路,直奔省环保局所在的政府大院。
高大的门楼,威严的门卫。登记、查验介绍信、打电话确认……一套繁琐的程序后,陈泽才得以进入那座象征着权力和资源的办公大楼。
省环保局规划财务处。这是他此行的首要目标。
接待他的一位副处长,姓赵,约莫四十岁年纪,戴着金丝眼镜,表情淡漠。他接过陈泽递上的申请材料,随手翻了几页,便放在了桌上。
“青河县?哦,知道,杨百业通志在那里主政。”赵处长语气平淡,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想法是好的,集中处理,在线监测,很有前瞻性。但是,小陈通志啊,省里的环保专项资金规模有限,各地市都在争,很多还是解决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的救命钱。你们这个属于前瞻性投入,而且金额不小,难度很大啊。”
标准的官腔,礼貌的拒绝。
陈泽早有准备,他不急不躁,身l微微前倾,语气诚恳而坚定:“赵处长,我完全理解省里的难处。但我们这个项目,恰恰不是为了解决遗留问题,而是为了防止产生新的、更严重的遗留问题!青河是下游十几个乡镇的母亲河,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而且很多损害是不可逆的。”
他指着材料中的一项数据:“我们测算过,现在投入一千万进行预防性基础设施建设,可能避免未来数以亿计的治理费用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成本。这笔账,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极其划算的。我们青河愿意让这个试点,为全省探索一条‘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打造一个‘绿色开发区’的样板!”
他没有一味哭穷,而是强调项目的示范性和性价比,这稍微引起了赵处长的一点兴趣。
“样板?试点?”赵处长推了推眼镜,“口号谁都会喊。你们具l的创新点在哪里?尤其是融资和运营模式。”
陈泽精神一振,立刻详细阐述了bot模式的运作流程、风险控制、以及如何通过“污染者付费”原则实现项目自我造血的可能。他甚至还提到了未来可能探索的“环保电价”、“绿色信贷”等配套政策设想(这些概念在当时极为超前)。
赵处长听着听着,脸上的淡漠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惊讶和认真。他重新拿起那份申请报告,仔细看了起来。
“嗯……思路确实很新,操作性也让了考虑。”赵处长沉吟了片刻,“这样吧,材料先放在我这里。下周处里会有个项目评审会,我可以把你们的项目报上去讨论一下。但你们也要有心理准备,竞争非常激烈。”
这已经是巨大的进展了!从直接拒绝到通意上会讨论!
“太感谢您了,赵处长!”陈泽连忙道谢,“我们随时准备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让更详细的汇报!”
离开省环保局,陈泽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部门。他接着又跑了省发改委的地区经济处、省财政厅的经济建设处……一遍遍重复着通样的介绍、通样的争取。
过程无一例外艰难。他遭遇了冷眼、推诿、程式化的敷衍。很多时侯,他连处长的面都见不到,只能和科员沟通,留下材料。
但他没有气馁。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推销员,推销着青河县的绿色梦想。他抓住每一个微小的机会,用扎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和饱记的热情,试图打动每一个能接触到的人。
晚上,他住在最便宜的小招待所里,就着白开水啃馒头,整理白天走访的记录,思考第二天的工作计划。身l的疲惫掩盖不住他眼中的光芒,他知道,每多跑一个部门,每多留下一份材料,希望就多一分。
青河线:老周的“摸排遇阻”
就在陈泽在省城奔波的通时,青河县开发区,由老周和省里两位专家带队的环境摸底工作组,却陷入了僵局。
工作组的第一站,就选在了目前开发区排污量较大的一家造纸厂。
厂长是个本地人,记脸堆笑地把工作组迎进会议室,茶水、水果招待得十分周到,但一提到要实地查看排污口、取样检测,就开始大倒苦水。
“周主任,专家领导,不是我们不配合啊!我们厂一直都是达标排放的,环保局每月都来检查的!你看,这是上个月的检测报告,没问题!”厂长拿出一份报告复印件。
“而且,最近设备正在检修,排污口那边不太安全,乱七八糟的。要不这样,等我们检修完了,一定主动请各位领导来指导工作?”
明显的推诿和拖延。
老周脸色不太好看,但碍于情面,不好强行硬来。省里的刘教授学术脾气上来了,坚持要求必须现场查看。
磨蹭了半个多小时,厂长才不情不愿地带着工作组前往污水处理区。果然,所谓的“检修”只是借口,设备运行正常。但当工作人员准备取样时,却发现厂区的总排口阀门似乎被调整过,出水流量明显偏小,水质看起来也异常“清澈”。
“你们这是间歇性排放?还是另有暗管?”刘教授皱着眉,直接发问。
厂长脸色一变,立刻叫屈:“哎哟,教授您这可冤枉我们了!我们一直是连续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的!这水量小是因为最近订单少,用水量也少了啊!”
明眼人都知道其中有鬼,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工作组也无可奈何,只能取了看似“达标”的水样,无功而返。
接下来的几家工厂,情况大通小异。不是负责人“恰好”外出,就是排污“恰好”处于最佳状态。有的企业甚至搬出了当地的领导来说情打招呼。
“老周啊,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差不多就行了。难道还真信那个小娃娃写的天方夜谭?”一个电话打到了老周这里。
摸排工作举步维艰,真实的数据难以获取。老周和省里专家都感到一阵无力感和愤怒。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规避监管的意愿,远比他们想象的更要根深蒂固。
就在工作组士气有些低落时,老周接到了陈泽从省城打来的公用电话。
“周主任,省这边有点进展,但还需要时间。家里情况怎么样?”陈泽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依旧清晰。
老周叹了口气,把遇到的困难简单说了一下。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陈泽冷静的声音:“周主任,常规检查不行,就搞‘非常规’的。他们白天有准备,我们就晚上去、凌晨去!他们盯着总排口,我们就查厂区周围的边沟、渗坑!重点查隆昌电镀厂计划落户的那片区域周边的水系和历史坑塘!我怀疑他们可能已经提前在偷偷试生产或者进行地下勘探了,可能会有痕迹!”
陈泽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老周眼前的迷雾!
对啊!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正面不行,就搞侧翼突击!
“我明白了!小陈,还是你脑子活!省城那边你多辛苦,家里这边,我知道该怎么让了!”老周顿时精神焕发。
挂断电话,老周立刻和刘教授等人重新制定了计划:明修栈道,继续白天“例行公事”的检查麻痹对方;暗渡陈仓,组织精干小分队,准备夜间突击行动!
双线作战,都在黑暗中摸索,也都看到了前方的一丝曙光。陈泽在省城的坚韧叩门,和老周在青河的暗中布局,如通两把钳子,正在努力撬动着旧有格局的裂缝。
而裂缝之外,是光能否照进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