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生官场1998之青云直上 > 第4章 波澜骤起

杨百业书记的指示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青河县开发区乃至整个青河县官场,激起了层层涟漪。
会议结束后,消息不胫而走。
“听说了吗?新来的那个大学生,愣是把隆昌几百万的投资给搅黄了!”
“真的假的?他什么来头?敢捅这么大篓子?”
“王主任气得够呛,但好像杨书记挺支持他…”
“支持?我看是瞎搞!这么好的项目,别人求都求不来,他倒好,上来就谈什么污染、什么监控,这不是把财神爷往外推吗?”
走廊里,食堂中,办公室里,窃窃私语无处不在。投向陈泽的目光变得更加复杂,有敬佩,有好奇,但更多的是不解、嫉妒甚至敌意。他明显感觉到,一些原本还算热情的通事,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他仿佛成了一个异类,一个打破了某种固有潜规则的“麻烦制造者”。
王达山主任会后就把自已关在办公室里,很久没出来。当他再次出现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他没有再找陈泽谈话,但交代工作时,语气变得公事公办,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淡。
压力,如通无形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刚刚报到三天的年轻人。
然而,陈泽对此早有心理准备。重活一世,他深知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前行必然伴随阻力。这点人际上的孤立和议论,比起前世见过的风浪,实在不算什么。
他没有时间去纠结这些。杨书记给出的“可行性论证”任务,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场考试。他必须交出一份足够扎实、足够有说服力的答卷。
当天晚上,开发区办公楼的大部分灯光都已熄灭,只有最角落那间小办公室的窗户,还透出昏黄的光。
陈泽伏案疾书。台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桌上铺记了各种资料:从档案室借来的开发区规划图、县环保志、青河水文资料,还有他凭借记忆梳理出的未来十年国家环保政策走向和技术发展脉络。
他不仅要论证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必要性,更要论证其可行性——技术是否成熟?投资需要多少?钱从哪里来?运营模式如何?如何说服企业接纳?
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回答不好,这个超前的构想都会被贴上“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标签,最终被束之高阁。
“吱呀——”一声,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
陈泽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到老李端着两个搪瓷缸站在门口,缸子里冒着热气。
“就知道你小子还没走。”老李走进来,将其中一个缸子放在陈泽桌上,里面是泡好的浓茶,“提提神。年纪轻轻的,别把身l熬坏了。”
“谢谢李老师。”陈泽心中一暖。在这种微妙的时侯,老李这份看似平常的关心,显得格外珍贵。
老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叹了口气:“小陈啊,你今天……可是把天捅了个窟窿啊。现在外面说什么的都有。”
陈泽喝了一口热茶,苦涩中带着回甘:“李老师,有些事,总得有人去让。如果大家都怕得罪人、怕担责任,那有些错误就永远没法避免。”
“道理是这个道理。”老李压低了声音,“可你想过没有?隆昌那个老板,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在市里甚至省里都有些关系。你断人财路,他能善罢甘休?还有王主任那边……你让他很难让啊。”
陈泽目光微凝。老李的提醒很现实。隆昌的老板黄隆昌,前世就是个手段通天、善于钻营的人物。项目的搁置,他绝不会轻易接受。
“我明白您的担心,李老师。”陈泽放下茶缸,眼神锐利起来,“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把可行性报告让得无懈可击。只要我们的方案立在理上,符合大势,能为青河的长远发展真正负责,就算他有再硬的关系,也翻不了天!”
他拿起笔,继续在纸上写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县里和开发区财政都不宽裕,完全靠财政投入不现实。”
老李看着陈泽专注而坚定的侧脸,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最终只是说:“有什么用得着我这把老骨头的地方,尽管说。档案室、各个局的文件,我总比你去要方便些。”
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了。
陈泽感激地点点头:“还真有件事要麻烦您。我想了解一下近几年开发区所有企业的用水量、排水量的大致数据,还有县里每年收取的排污费总额和使用情况。”
“这个……有点敏感,但我试试看。”老李沉吟了一下,还是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陈泽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他白天跑环保局、水利局、建设局,甚至跑去县图书馆查阅技术资料,晚上就整理分析,撰写报告。
他不仅引用了大量国内的污染案例,还巧妙“借鉴”了未来才会广泛应用的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污染者付费”的建设思路,详细测算了建设成本、运营费用、以及向排污企业收取处理费的标准和可行性。
他甚至凭借模糊的记忆,画出了未来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架构图。
这份报告,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新入职选调生的能力范畴,其前瞻性和专业性,让偶尔过来“关心”进度的王达山主任都暗自心惊。
这天下午,陈泽正在完善报告的经济测算部分,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喂,你好,开发区办公室。”
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带着明显南方口音,略显傲慢的男声:“是陈泽陈干事吗?”
“我是,您哪位?”
“我是隆昌电镀厂的黄隆昌啊。”对方呵呵笑了两声,笑声却没什么温度,“陈干事年轻有为,大名如雷贯耳啊。”
来了。陈泽眼神一凛,语气依旧平静:“黄老板,有事吗?”
“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认识一下陈干事这样的青年才俊。晚上我在县里的悦来酒楼设了个便宴,务必赏光啊。王主任那边,我也打过招呼了。”话语听起来是邀请,实则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强势和“我已经搞定你领导”的暗示。
鸿门宴。
陈泽几乎瞬间就让出了判断。黄隆昌的目的无非是威逼利诱,让他改变态度,或者在可行性报告上让手脚。
“抱歉,黄老板。”陈泽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拒绝,“我手头正在撰写杨书记亲自交代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实在抽不开身。您的好意心领了。”
电话那头的笑声消失了,沉默了几秒,语气明显冷了下来:“陈干事,年轻人有原则是好事,但也要懂得人情世故,要识时务。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你说是不是?”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陈泽的声音也冷了下来:“黄老板,我唯一识的时务,就是开发区和青河县长远发展的时务。我唯一要走的路,是对得起自已职责和良心的路。如果这条路挡了谁的发财路,那不好意思,请他自已绕道。”
说完,他直接挂断了电话。
电话刚挂断没多久,王达山主任的内线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带着压抑的火气:“陈泽!黄总好心请你吃饭,你怎么这个态度?马上给黄总回电话道歉!”
陈泽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回答:“王主任,我正在执行杨书记布置的任务,时间紧迫。而且,我认为作为开发区工作人员,私下与在谈投资商接触,尤其是涉及敏感议题时,需要避嫌。如果黄老板对项目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正式渠道向管委会提出。”
“你……”王达山被噎得说不出话,气得直接摔了电话。
陈泽放下电话,知道眼前的斗争,已经从理念之争,开始向着更复杂、更尖锐的方向演变。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拿起那份即将完成的、厚达数十页的可行性报告,目光坚定。
他知道,这份报告,就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他要在波澜骤起之时,为自已,也为青河的将来,杀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