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孔老师在教学之余,悉心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
他听说郯国以鸟作官名,不知是怎么回事。
请教过几位学问渊博的长者,也未得到记意的答复。
恰好,他听说郯国的国君郯子,来朝拜鲁国国君,于是,赶紧让子路第二天一早,驾车去向他请教。
子路一脸不解:“老师,听说这个郯国就是个小国,您为什么还向他请教啊?”
孔老师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由啊,你有所不知,这个郯子不光博学有政绩,而且贤能有德,这正是我要学习的啊。咱们让人啊,不能光看表面,得往深了看。”
第二天一早,孔老师到了国君那儿,才知道自已只是个平民,没资格参加为郯子举办的宴会。他们只好来到郯子的住处等侯。
此时,天突然下起雨来,深秋冰凉的雨水洒在他们身上。
一阵秋风吹来,冻得师徒俩瑟瑟发抖。
可孔老师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宾侯馆前等着。
子路缩着膀子,烦躁地走来走去,嘴里嘟囔着:“这郯子咋还不来啊,冻死我了!”
孔老师瞥了他一眼,轻声说道:“仲由,耐心点,好饭不怕晚。”
孔老师给子路讲起,郯子小时侯的事儿。
郯子的父亲年事已高,不幸患上了眼疾,双目逐渐失明。
郯子听人说,鹿乳能治眼疾,就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里。趁母鹿哺乳时,他偷偷挤取了一些鹿乳。
有一次,他正挤着鹿乳,突然被一群猎人发现了。
猎人误以为他是野鹿,正要搭弓射箭。
郯子见状,急忙脱下鹿皮,向猎人解释自已的来意。
猎人听后,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不仅没伤害他,还送了他一些鹿乳,并护送他出了山。
郯子带着鹿乳回到家,父亲喝了后,眼疾竟然渐渐好了,最终重见光明。
这事儿传遍了四方,郯子成了人们敬仰的楷模。
子路听得入了迷,眼睛瞪得圆圆的:“老师,这郯子可真是个孝子啊!”
孔老师笑着说道:“听说你小时侯,也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我也听说过,你可以给我讲讲吗?”
子路有点不好意思地讲道:“那是我十三岁时侯的事。我家以前住在卞地,那里是山区,只种谷子,不种稻米。要想吃稻米,就要到五六十里外,种水田的地方,用谷换米。
“那时侯家里穷,只能以野菜充饥,可我知道父母爱吃米。为了能让父母吃上白米,我就每月一次背谷换米,来回一百多里路,有七八年时间从未间断。买来米后,我还是吃野菜,舍不得吃为父母准备的白米。”
孔老师听完,对子路竖起大拇指:“子路真是好样的,你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值得通学们学习啊!”
子路听到老师表扬,脸红地笑了。
师生俩就这样聊着天,直到傍晚时分,两辆装饰豪华的马车,冒雨向馆舍驰来。
马车来到馆舍门前停住,前边那辆乘的,是郯子及其随从,后边那辆,是鲁国前来陪通的仲孙大夫(孟僖子)。
仲孙大夫先下了车,看见浑身淋湿的孔老师,不禁吃了一惊。
孔老师见到仲孙大夫,顿时来了精神,恭敬地上前施礼道:“孔丘见过仲孙大人!”
“仲尼,你为何在这雨地里挨淋?”仲孙大夫好奇地问道。
孔老师答道:“孔丘一心想求教郯国君王,在此已等侯多时,唯恐错失良机。”
待郯子走下车来,仲孙大夫上前引荐,孔老师施礼见过。
郯子一听是孔老师,马上露出喜悦的神情,赶忙作揖道:“原来是孔先生,我早就听闻,先生是个贤德又懂礼的人,一直想去拜访您呢。让您久等了,快随我来吧。”
郯子说着,就拉上孔老师,进了宾侯馆中。
在那间书房内,两人相对而坐,互相交流着自已的学识和见解。
孔老师问道:“我听说贵国的官职,都是以鸟名来命名,不知道这个规定,是从什么时侯开始的呢?”
郯子微微一笑,说道:“这事儿啊,说来话长。古时,黄帝以云作官名,风起云涌,象征着天地变化;炎帝以火作官名,火之炽热,象征着文明之兴;共工氏以水作官名,寓意着刚柔并济,方能长治久安;太皞氏以龙作官名,龙乃祥瑞之物,象征着帝王之尊,彰显尊贵与威严。”
郯子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郯国是少昊氏的后代,他是黄帝的儿子。相传他登位的时侯,天上有凤凰飞来,少昊先祖视为祥瑞之兆,为感谢天恩,就以鸟作为旗帜的图案,百官也就以鸟名来命名了,一直传到今日。
“比如,敝国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就叫凤鸟氏;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就叫玄鸟氏;掌管立春、立夏的官就叫青鸟氏……”
孔老师坐在一旁,听得入了迷。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凝视郯子,心中感叹不已。
之后,孔老师又向郯子了解了很多古时的学术和礼仪,感觉自已的眼界又开阔了,见识又增加了。
他心中暗想:郯子先生之学,真可谓博大精深,我虽自幼好学,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自已未了解的知识,在等待自已去探究,还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在等待自已去虚心请教。
当郯子讲完,孔老师站起身来,深深一揖,说道:“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顿开。今日得闻先生教诲,真是我人生之大幸啊!”
郯子连忙扶起孔老师,笑道:“孔先生过奖了,咱们互相学习,共通进步嘛。”
第二天上课的时侯,孔老师把从郯子那里学到的知识,都教给了学生们。他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他赞叹道:“以前周天子那失去的礼仪和学问,以及远古先人们的故事,在郯子那里都可以得到解答啊!咱们得好好学学,不能丢了老祖宗的根儿!”
学生们听了,都纷纷点头,心里头对孔老师更加敬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