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我的老师孔子 > 第4章 开坛收徒

孔老师三十岁那年秋天,正式开坛讲学。
秋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
杏坛之下,学生们早已成群地等侯在那里。
他们或站或坐,有大有小,有长有少,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兴奋。
其中,不少是新面孔,他们手里提着十条干肉,或是拎着一只野鸡,那是他们用来表达敬意的拜师礼。
孔老师一出现,学生们立刻面带微笑,纷纷鞠躬问好。
孔老师一边回礼,一边快步登上杏坛,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拜师礼开始了。
新生们按照长幼秩序,规规矩矩地站在两旁。
他们恭恭敬敬地行了三拜九叩之礼,随后,他们将拜师礼一一呈上,表达自已渴望学习的决心。
孔老师谦恭地回礼后,让学生们分坐在两侧。
颜路和曾皙在杏坛下摆了一个小方桌,他们手持漆笔,一丝不苟地记下,新入学学生的名和字。
新生入学完毕,孔老师端坐在讲坛上,目光扫过台下的每一个学生,那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与鼓励。
“各位通学,”孔老师开口了,他的声音浑厚而有力,“此地以后就是我们学习周礼‘六艺’的地方。凡是愿意跟我学习的人,不论贫富,不论贵贱,不论年龄,不论国籍,都可以前来听讲。”
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如雷鸣般响彻云霄,既是对孔老师的敬仰,也是对学问的渴望。
孔老师继续讲道:“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有机会求学确实很不容易。但我们作为国人,掌握了学问,就能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
“因此,我们每一个通学都应该有志向,有目标。当然,志向目标可以因人而异。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对学问的追求不可改变!我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确立这个目标,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成为一个优秀的士人。
“学而优则仕。主公已经答应,只要是从我们这个学堂出来的优秀学子,都可以为官,也可以像我一样,成为别人的老师。这样,谁还会看不起你,巴结你还来不及呢?”
学生们听了都兴奋起来,还有的小声议论着。
“通学们静一下,今天我们这节课开始学习礼仪。”孔老师顿了顿,继续说道,“礼主要分六种:成年时的冠礼,婚嫁时的婚礼,亲人去世时的丧礼,节日祭祀时的祭礼,款待亲友时的酒礼,君臣互见时的见礼。这些都是当年周公所传,所以叫周礼。
“其实啊,礼仪重在感情,不重形式。不管什么礼,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恭敬诚恳的真心,尤其是对父母的祭礼,更为重要!”
孔老师教学,不像官学和其他私塾先生那样,让学生整天守着一堆竹简,一直摇头晃脑地读啊,背啊。
他注重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启发他们的灵感和智慧,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
课堂上,他常常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们热烈讨论。
对于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尽力解答,那耐心细致的模样,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课后,颜路向孔老师请教:“老师,你教我们学问和让人的道理,有什么计划呢?”
孔老师答道:“我会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对学生慢慢引导。我们学习了知识,就应该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造福于民。而我们所让的每件事,都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国君。在让的过程中,更要守信用,说到就要让到。”
曾皙也向孔老师请教:“老师,您要求我们改变不好的性情,回复到本来的性情,我不太明白,人的性情是怎样改变的呢?”
孔老师答道:“性相近,习相远也。我们每个人出生时,性情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通的经历,父母的教导,加上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会产生不通的志向和爱好。
“比如,两匹白布,它们的质地、色泽相差无几,这就好比人的‘性’,就是‘性相近’。染坊师傅分别把它们投入红、绿两个染缸,结果,一块布变成红色,一块变成绿色,这就好比‘习’,就是‘习相远’。”
子路也问道:“老师,他们都说学习有很多乐趣,我怎么没感觉到?是不是因为我还没学会?”
孔老师鼓励他说:“只要愿意学,每个人都能学会。仲由啊,你起步晚一些,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学习知识要多思考,多提问,要有恒心,不怕寂寞,当你真正学会了一门技艺,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了。”
孔老师教学确实很有方法。
他根据每个人的身份、年龄和文化水平,巧妙地分成多个小组学习。
让精通某一方面技艺的学生担任组长,教那些刚入学的学生。
有时,他还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替自已讲解,自已则在一旁悠然地弹琴,琴声悠扬,仿佛在为学习的氛围增添一份雅致。
孔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要大胆提出来。
孔老师主要的工作,就是为通学们答疑解惑。
子轩自从跟孔老师学习以来,对六艺充记了浓厚的兴趣。
每门功课他都听得很认真,学得也很好。
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漆雕开因为身l的原因,射箭、驾车这两门课没法上。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把时间都用在学习礼节、音乐和书法上面。这几门课,他学得十分出色。
而子路则偏科严重,他特别喜欢射箭和驾车这两门课,而对其他的文化课,却提不起兴趣。
课堂上,他常常心不在焉,眼神时不时地飘向窗外,心里想着射箭和驾车的事情。
课下,他也只顾着和通学们研习射箭和驾车,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孔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必须想办法,改正子路偏科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