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我家摊子臭飘十里,首辅说真香 > 第八章:书生算账

晨雾尚未散尽,曾家父女已经在新的一天里支起了他们的臭豆腐摊。镇上的早市刚刚开始苏醒,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摊位前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是昨天的老主顾。
“小姑娘,可算来了!”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笑眯眯地说,“昨天带回去的臭豆腐,我家老婆子尝了直说好,非要我今天多买几块。”
另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也凑过来:“给我来五块!昨儿下酒吃了一块,真带劲!今天约了几个兄弟,得多备点。”
曾可妮又惊又喜,连忙生火架锅。曾大壮则帮忙招呼客人,收钱找零。父女俩配合默契,但很快就被汹涌的客流淹没了。
今天的生意比昨天还要红火。有了口碑相传,不仅老顾客回头,还带来了新客人。摊位前很快就排起了长队,叫卖声、询价声、催促声此起彼伏。
曾可妮忙得脚不沾地,额上的汗都来不及擦。她一边要盯着油锅里的火侯,一边要招呼客人,还要时不时回答关于臭豆腐的各种问题。
曾大壮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这个老实巴交的农家汉子虽然会算数,但面对络绎不绝的顾客和复杂的找零,很快就手忙脚乱起来。
“三块豆腐九文钱,您给十文找您一文”曾大壮一边念叨一边数钱,额头上急出了汗珠。
一个妇人递过来一把铜钱:“我买六块,这是二十文,你找我”
曾大壮顿时卡壳了,手指头掰来掰去算不明白。后面的顾客开始不耐烦地催促。
曾可妮见状,只好放下手中的活计过来帮忙:“六块是十八文,收您二十文,找您两文。”她利落地数出两文钱递给妇人,又赶紧回到油锅前翻动快要炸过头的豆腐。
这样来回奔波,效率大打折扣。油锅里的豆腐差点炸糊,排队等侯的顾客也越来越多。
就在这忙乱的当口,一个清瘦的身影出现在摊位前。李斌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蓝色长衫,腋下夹着几本书,看样子是刚从哪里回来。
“李公子!”曾可妮像看到救星一样,“您今天”
“今日休沐。”李斌温和地接话,目光扫过排成长龙的队伍和手忙脚乱的曾家父女,“生意很好。”
曾可妮苦笑道:“好是好啊,就是忙不过来。爹算账跟不上,我又要炸豆腐又要收钱,差点把豆腐炸糊了。”
李斌若有所思地看着这场面,忽然问:“姑娘可记账了?”
“记账?”曾可妮一愣,“光顾着收钱找零了,哪还顾得上记账啊。”
李斌微微蹙眉:“生意往来,须得记账方能明晰收支。何物售出几何,成本多少,利润几何,都需心中有数。”
说着,他自然地走到摊位旁的空地上,从书篓里取出笔墨纸砚,就着旁边的石阶铺开。那动作行云流水,与周围嘈杂的市集环境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若姑娘不介意,在下可代为记账。”李斌抬头看向曾可妮,眼神真诚。
曾可妮简直求之不得:“那太麻烦李公子了!只是我们这小本生意,怕耽误您时间”
“无妨。”李斌已经磨好墨,提笔蘸墨,“今日休沐,正好温习一下算术。”
于是集市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坐在小吃摊旁,面前摆着笔墨纸砚,认真地记录着每一笔交易。而他的旁边,是一个热气腾腾、散发着特殊气味的臭豆腐摊。
“臭豆腐三块,收十文找一文”曾大壮每完成一笔交易,就朝李斌喊一声。
李斌运笔如飞,清秀的楷l在纸上蔓延开来。他不仅记录交易金额,还细心地标注了时间和特殊要求:“巳时二刻,王老伯购三块,要求多辣”;“午时初,张屠户购五块,赊账明日还”
有书生坐镇,摊位的秩序竟然莫名好了许多。原本喧闹的队伍安静了不少,人们似乎都不好意思在一个读书人面前大声喧哗。
曾可妮得以专心炸豆腐,效率大大提高。她偶尔偷空瞥一眼李斌,见他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仿佛在完成什么重要的课业,而不是在给一个臭豆腐摊记账。
中途有个小插曲:一个油头滑脑的年轻人想来占便宜,买了三块豆腐只给八文钱,硬说已经给够了。曾大壮老实,正要认亏,李斌抬起头,平静地说:“这位客官,您方才给的是一钱银子,合一百文,买三块豆腐应收九文,该找您九十一文。”
那年轻人一愣,显然没料到有人记得这么清楚,顿时讪讪地补足钱溜走了。
曾大壮感激地看向李斌:“多亏李公子记着”
李斌淡淡一笑:“分内之事。”
有了李斌帮忙,账目顿时清晰起来。曾可妮发现他不仅记账,还会时不时提醒:“曾叔,油快见底了,待会该添了”;“辣椒粉不多了,明日需多备些”。
到了午后,客流渐渐稀疏。曾可妮炸完最后一批豆腐,累得几乎直不起腰,但心里却充记了成就感。
李斌也将最后一笔账记完,仔细地吹干墨迹,然后将账本递给曾可妮过目。
曾可妮接过账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却工整有序地记录着每一笔交易。最后还有个小结:今日共售出三百一十二块豆腐,收入九百三十六文;成本豆子一百文,油二百文,调料五十文;净利五百八十六文。
这个数字让曾可妮倒吸一口凉气——竟然比昨天多赚了三百多文!
“这这么多?”她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
曾大壮也凑过来看,虽然认不得几个字,但数字还是看得懂的,顿时喜上眉梢:“太好了!太好了!”
曾可妮激动之余,突然想起什么,赶紧数出五十文钱塞给李斌:“李公子,今天多亏您帮忙,这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
李斌却婉拒了:“举手之劳,姑娘不必客气。倒是这记账之法,我可教与曾叔,日后便不必假手于人。”
曾可妮过意不去:“那怎么行?耽误您一整天时间”
“温故而知新。”李斌微微一笑,“记账也是温习算术的好方法。”
这时曾大壮忽然一拍脑门:“哎呀!光顾着高兴,都这个时辰了!李公子饿了吧?妮儿,快给李公子炸几块新鲜的!”
曾可妮这才想起大家都还没吃午饭,连忙生火炸豆腐。这次她特意挑了几块炸得格外酥脆的,撒上双倍调料,用荷叶包好递给李斌。
李斌这次没有推辞,接过还烫手的豆腐,小心地吹了吹,这才慢条斯理地吃起来。那优雅的吃相与食物的“豪放”气质形成了鲜明对比,看得曾可妮忍不住想笑。
吃完豆腐,李斌果然开始教曾大壮记账。他从最简单的数字教起,耐心地解释收支如何计算,如何核对账目。
曾大壮虽然识字不多,但胜在认真。他找来根树枝,就在泥地上跟着李斌一笔一划地学写数字,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
曾可妮在一旁收拾摊位,看着这一老一少教学的场景,心里暖暖的。她没想到这个看似清冷的书生,居然如此热心肠。
日落西山时,曾家父女终于收拾停当。李斌也将基本的记账方法教给了曾大壮,虽然还不够熟练,但至少能记个大概了。
临别时,曾可妮郑重地向李斌道谢:“今日真是多谢李公子了。要不是您,我们父女俩非得忙晕头不可。”
李斌摆摆手:“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他顿了顿,又道,“明日若还需要帮忙,我下课后再来。”
曾可妮连忙道:“不用不用,已经耽误您一整天了。爹已经学会记账了,明天我们能应付。”
李斌点点头,不再多言,拱手告辞。
看着书生远去的背影,曾大壮感慨道:“李家小子真是个好心的,读书人就是不一样。”
曾可妮深有通感。她小心地将账本收好,那上面不仅记录着今天的收入,更记录着一个书生无私的帮助。
也许,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她不仅能活下去,还能遇到更多温暖的人。而这个看似沉默寡言的书生,或许会成为她在这个世界第一个真正的朋友。
这个念头让她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连肩上的担子都觉得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