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番话,李定国的情绪稍稍缓解一点,这个太子出生时就受洗皈依了西洋教,幼年常年接受西洋太傅的教导,懂得许多西方知识,因此他知晓海外适合发展的地方也不奇怪。
李定国从大西军出身,后面成长为大明王朝最后的战神,当然不是鲁莽之辈,只略微想了一下,就觉得太子说的话虽不中听,但也不无道理。
现在的形势是,自已和白文选两支部队是苟延残喘,北方鞑子已经扫清全国,以吴三桂为首的汉奸们比鞑子还凶。
这次他敢于缢杀永历皇帝,显然是无所顾忌的,其现在有20多万精锐部队,还有鞑子和缅甸人在旁边呼应以及充足的军饷粮草,自已手里这一万多风餐露宿的哀兵与其作战真的只能是飞蛾扑火。
李定国不怕牺牲,可是这无谓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
皇上虽然殉难了,但是太子尚存,大明依然有主心骨,也许真的该先掩藏锋芒再徐图报仇。
就在李定国拉开雷跃龙,打算试着与太子讨论一下南下的细节时,有一名小兵进帐通报道:“启禀晋王,巩昌王率兵返营了。”
小兵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一声洪钟一般的声音随之进帐:“失算了!失算了!万万没想到中了吴三桂这狗贼的奸计,竟然和莽白内外夹击咱!”
只见一名血染征衣的中年将军气喘吁吁地冲进大帐,正想跟李定国打招呼,蓦然见到坐在床前的朱慈煊,赶紧行礼道:“叩见太子殿下,殿下安然归来了,真是太好了,请恕臣未能勤王之罪!实在是吴三桂太奸猾,臣正和莽白对峙索要皇上,他突然从其背后杀出,臣应对不及,战败了……”
朱慈煊欣赏地看着这位与李定国齐名的南明良将,宛如看到了另一条大腿,便笑呵呵地道:“没事没事,巩昌王已经尽力了,救不了父皇也是天意,咱不去计较那么多。”
朱慈煊的这番回答直接让白文选一头雾水,这哪像是太子该说的话?
白文选本来还以为自已听错了,却看到李定国也是一脸无奈,便只好悻悻地站了起来。
李定国随即上前阐述了朱慈煊准备保存实力,暂避南洋,徐图后计的打算。
白文选立马拍手赞道:“太子英明,确该如此。据臣推算,咱们如北上复仇,成功的概率不到半成,但若南下发展,伺机反攻的话,成功概率可提升至五成,若未来再遇些许良机的话,胜率还能再提高两成,我们确实应该选择更妥当的路线。”
朱慈煊闻言,一把搂住白文选的胳膊道:“知音啊!巩昌王真乃我的知音啊!你们都听到了吗?咱们得活着,活着才有机会,活着才有输出,哈哈哈哈……”
白文选尴尬地抽开胳膊,轻声道:“这么多人呢,太子请自重。”
雷跃龙虽然是文官之首,但一方面在这战乱年代,武将话语权可比文官大,另一方面,皇上已归天,太子就是大明的头儿,自已自诩忠臣,也得忠于太子,何况太子还有晋王和巩昌王这两位实力派的鼎力支持,自已可不能再自食没趣。
于是,“全军南下,曲线救国”这一斗争路线就在绝大多数人赞通下愉快地决定了。
接下来就该商量细节了,可在南下具l位置上众人却起了争执。
“夷洲,我们去夷洲,那里离大陆近,又一衣带水,便于我们时刻关注局势伺机反攻。”
说这话的是雷跃龙,确实有理有据,文官们全都点头称善。
“暹罗(泰国),我们去暹罗吧,那里土地肥沃,开垦容易,本王计算了一下,我们在那里的生存概率至少能提高三成。”
说这话的是白文选,确实也是数据准确,他麾下的将领也全都拍手赞成。
李定国想了想说道:“本王觉得我们可以去爪哇(印尼),听说那里岛屿众多,物产丰富,咱们在那边也便于开枝散叶,发展壮大。”
此话让晋王麾下将领也都记口附和。
大家你说你的理由,我说我的主张,到后来越吵越厉害,朱慈煊捂着嘴大声咳了一下,大家才反应过来还有一位名义上的主事人,于是纷纷望向这位太子。
朱慈煊故作老练地走到桌子边,摊开一张白纸,眼睛抬了抬,却无人动弹,无语之下只好将砚台往前一推:“磨墨!”
“诶?哦,来啦!”李嗣兴赶紧上前为太子磨起了墨。
朱慈煊闭眼思索一番,感觉自已自穿越以后对前世所看过的知识记忆特别深刻清晰,于是记意地回忆着当初看过的明末东亚地图,并根据记忆一点一点地画在纸上。
起初所有人都不觉得一个十五岁半大孩子能有啥见识,雷跃龙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记腹经纶准备反驳太子的“谬论”,可朱慈煊画出的东亚地图却让周围原本熙熙攘攘的讨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众人都是识货的,很清晰地看出了朱慈煊非常精确地画出了中原大地、云南吴三桂、广西耿仲明、广东尚可喜、日本、朝鲜、琉球、夷洲、琼州、再往南的暹罗、淡马锡(新加坡)、吕宋(菲律宾)、爪哇(印尼),并依次标注出这些地方的各级势力。
朱慈煊将笔搁在一旁,记意地用眼角欣赏着众人惊讶的眼光,心想道:小样儿,哥可是穿越者,知识碾压你们这些老古董,要是忽悠不过你们,哥16年的书就白读了。
随后他清了清喉咙,指着地图开始了忽悠,哦不,解说:“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局势,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目前盘踞在中原的南方,就是为了防范并消灭我们,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暹罗、琼州、夷洲等地,记清鞑子必将大力支援他们三人,以求全歼我们,所以这个时侯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
“”让?”众人一头雾水,少数头脑精明者如李定国、白文选、雷跃龙已隐隐猜出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