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如期举行。
观云县的各界人士和在校中小学生都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的举行庆祝活动。
走在最前边的两个人手里举着长竹竿,上面打着红色条幅标语:热烈庆祝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
与此同时,观云县的大街小巷都纷纷谈论着与亚运会相关的话题,随处都能听到韦唯唱的《亚洲雄风》,听得人激情澎湃,士气倍增。
以前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问吃了吗?现在都变成看亚运会了吗?
只要有人先提起亚运赛事这个话头,很快就会有几个人聚在路边兴奋地多聊一会儿。
有的饭店老板,为了招揽顾客还特意在饭店里放一台黑白电视机,供前来吃饭的人边吃饭边看亚运会。
许东升家只有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他最爱守在电视机前看乒乓球比赛。
许志远知道父亲的习惯:喜欢边喝酒边看亚运赛事。
中午下班后,他特意炒了下酒菜,邀请父亲过来边喝酒吃菜,边坐在沙发上看亚运会赛事。
许东升非常高兴,笑眯眯地盯着电视屏幕看着,由衷地夸赞道:“还是大彩电看亚运会过瘾!”
盼盼快九个月了,郑晓红抱着她看电视,她也跟大人一样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屏幕看。
电视里正在播放中国选手夺冠后登台领奖的画面,奏国歌、升国旗,观看台上响起一片振奋人心的欢呼声。
盼盼竟然也高兴得手舞足蹈。
许志远看见了,笑着说:“盼盼看见咱中国选手拿金牌了,她也跟着高兴。”
许东升有些吃惊,笑着看向盼盼,“我的乖乖来!你能看懂吗?”
盼盼对着爷爷咿咿呀呀,像在回应他的问话。
郑晓红欣喜地说:“她应该能看懂!别看她人小,看得可认真了!”
许东升笑着逗小孙女,尽享天伦之乐。
亚运会期间,郑自强跟何美芝白天看店,没空看亚运会。
晚上吃过饭,他们也想看看亚运会,但家里没电视机,只能去父母家看。
郑承运和刘淑珍见何美芝挺着大肚子还每天晚上跑来看电视,就建议他们把电视机搬回家看。
郑承运强调说:“你妈整天忙,没时间看电视,家里有收音机,我习惯了听收音机,看不看电视都一样。”
郑自强心里清楚,父母是心疼儿媳,就连连拒绝。
回去路上,他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何美芝看出他不对劲,就询问道:“你是不是心情不好?”
“美芝,我总觉得对不住你,你嫁给我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家里连台黑白电视机都买不起。你怀着孕,还要在店里卖服装,我气自己没本事,让你跟着我受苦了!”
他鼻子一酸,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何美芝看他难过,心里也不是滋味,她双手挽住他的胳膊,笑着靠近他,“说啥呢,跟你过日子,我一点都没觉得苦!”
她的话像一记强心针,给了郑自强更多动力。
他在心里暗自发誓:绝不会让她和孩子一直跟着他过苦日子!
第二天,何美芝瞒着郑自强去了大哥何刚家,她给大哥讲起头天晚上郑自强回家路上跟她说的话,又讲起两人婚后的状况。
何刚得知妹妹婚后的艰难处境,立刻让何美芝回去问问郑自强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做粮食生意。
郑自强早就有此打算,但碍于面子,一直不好意思跟大舅哥开这个口。
当得知是何刚主动提出时,他非常高兴,立刻买了只卤鸡,又拎了两只兔子腿,来到何刚家。
何刚干了十年粮食生意,精通此道,正好缺个得力助手,加上他本来就很喜欢郑自强,也乐得帮他。
酒过三巡,何刚开始和郑自强说起交心话,“自强,自家兄弟,我也不瞒你,干粮食生意是能赚点钱,但确实不容易!得能吃苦,你可愿意跟我吃这份苦?”
“大哥你放心,我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不过我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跟你合伙干生意,我没啥本钱,只能多出力。”
何刚也是个爽快人,立刻答应,“咱俩谁跟谁?就按你说的办!”
郑自强想起之前听到的小道消息,就试探性地问:“我听说山东那边的黄豆便宜,要是收了运回来卖,能赚个差价,你觉得咋样?”
何刚一听笑了,“你消息倒是蛮灵通!实话告诉你,我不但去山东收过粮食,还对那边路上的情况了如指掌!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这条路行不通。”
在郑自强的追问下,何刚讲起他跟朋友一块去山东收粮食时的惊险经历。
“当时我跟朋友收了满满一车粮食,回来路上天已经黑了,有人骑着摩托车,手里拿着砍刀,从后面追了上来,他们用砍刀砍断比手指头还粗的刹车绳,把整袋粮食往车下掀,后面还跟着一辆载着几个人的小四轮,那些人直接把整袋的粮食接住,往小四轮上堆!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些人手里还拿着砍刀,人又多,我们俩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粮食抢走……”
何刚提起这事,眼神中还流露出深深的无助和绝望。
这样的事,他绝不愿意再经历第二回!
郑自强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地看着何刚,“大哥,运粮食的事交给我,你放心,这事绝对给你干得漂漂亮亮的!”
何刚还是有些担心,“你想好,咱不一定非冒这个险!不行咱就不挣这个钱。”
郑自强却显得胸有成竹,“大哥,你放心!我有办法对付他们!”
何刚之所以愿意带着郑自强一起干生意,就是看中他年轻,又有勇有谋,于是便说:“那好,咱弟兄俩一起去一趟,先探探路。”
约定好出发时间后,郑自强先到批发鞭炮的店里买了包大雷子,又拿着用自行车链条自制的钢鞭,跟何刚一块去了山东。
他们把收到的整袋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货车上,高出货车箱将近两米。
司机用有两根手指头粗的尼龙绳,纵横交错地把车上装的整袋粮食攀系好。
郑自强把自制的钢鞭系在腰间,把手电筒和大雷子分别装在衣服口袋里,纵身上到装好粮食的车顶上,用事先准备好的粗绳,一头牢牢地系住自己的左手腕,一头系在刹车绳上。
他平躺在货车最上边的粮食上,手里握着手电筒。
运粮车从山东往回走时,天已经黑了,路上的车也少了许多,周围一片寂静。
突然,一阵“突突突”的摩托车声由远及近,郑自强立刻打起精神。
他看见一辆摩托车飞快地开了过来,摩托车前面的大灯已经直接照到他们拉粮食的车尾处。
郑自强趴在粮食上,时刻关注着快速驶过来的摩托车,就在摩托车快要接近粮食车的一刹那,郑自强迅速打开手电筒,照向驾驶摩托车的那个人的双眼,另一只手从衣服口袋里迅速拿出一个大雷子,用力往地上抛,一连抛了三个大雷子,大雷子被抛在地上,不但响声大,而且还闪着亮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枪打出来的子弹。
骑摩托车的人和他身后拿着砍刀的人都被吓懵了,他们急忙调转摩托车头,加大油门,一溜烟地跑了。
郑自强由于抛大雷子时用力过猛,车又是往前行驶,车速过快,导致他从最上边装着粮食的麻袋上滑落下来,吊在粮食车后面。
他被吓出一身冷汗,暗暗庆幸自己早有防备,幸亏用绳子在左手腕上打的是死捆,又系在刹车绳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身体悬在半空中,努力了几次想重新回到车顶上,都失败了。
他拼命喊“停车”,幸亏何刚听见喊声,及时让司机把车停下,才把郑自强解救下来。
此时系在郑自强左手腕上的绳子已经在他腕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
何刚看着他的伤口,心有余悸地问:“自强,如果那两人没被吓跑,你准备咋办?”
郑自强笑着说:“我还带着钢鞭呢!他们只要敢用砍刀砍绳,我就抽出钢鞭跟他们拼命!”
何刚一脸敬佩的看着郑自强,对这个比他小七八岁的妹夫,佩服的五体投地。
事后,何美芝心疼地抚摸着他的伤口,“这生意咱别干了,太吓人了!我听你说都害怕。”
郑自强安慰道:“别担心,我不会出事的!这点苦算啥?只要能挣到钱,让你跟我过上好日子,那就值!”
何美芝听了他说的话,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哽咽得说不出话。
郑自强做了一阵粮食生意后,终于攒够了买电视机的钱,他抱着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回了家,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上,郑重其事地向何美芝作出承诺:“先凑合看,等咱以后有了钱,给你换台大彩电!”
何美芝眼中氤氲起泪水,她紧紧握住郑自强的手,看着那台婚后添置的第一样家电,仿佛已经看到好日子即将到来。
1990年农历十月二十六,何美芝在医院里生了个女孩,起名郑欣。
刘淑珍从农贸市场买了只老母鸡,拿到郑自强家杀了,炖汤给何美芝补身子。
她每天再忙都会抽空去给坐月子的儿媳做饭。
郑自强知道母亲辛苦,不希望她再为他们的小家操心,就暂时不去收粮食了,主动担负起照顾妻女的责任。
郑自强卖服装租的门面就在他住的楼下,他白天在服装店里卖服装,抽空上楼给何美芝做饭,晚上在家里陪妻女。自从有女儿后,他又增加了一份当父亲的责任,就很少跟朋友出去喝酒了。
那段时间,他不仅学会打荷包蛋、下面条,还每天给女儿换尿布。
何美芝看着他给女儿换尿布时笨手笨脚的样子,虽然觉得好笑,但还是很感动。
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当爸爸!他已经很努力地学着做个合格的父亲。
收粮食和卖服装都有淡旺季。
夏季收粮食是淡季,天热粮食不易储存,每年的7、8月份大豆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也是收大豆的淡季。
8月底,郑自强趁着不去收粮食的空档,去外地批发市场进秋装,回来后,就在店里帮媳妇抱女儿或者卖服装。
等秋装卖得差不多了,就到了收粮食的旺季,从10月到12月他都忙着跟何刚一块去外地收粮食。
每年的10月份到春节前是服装生意一年中最旺的季节。
为了保证店里服装不脱销,郑自强在收粮食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去外地批发市场进服装,两头忙,常常一连数日睡不上一个安稳觉,人都累瘦了。
等到12月底不收粮食了,离过春节还有一个多月,郑自强基本都在店里帮忙。
快过年了,大人孩子都要买件新棉服过年穿。
冬装生意特别好,卖价高,利润也高!
春节过后,冬装大甩卖,为了不压货,年前进的冬装只要能赚钱就卖!虽然经常是够本赚吆喝,但是能快速回笼资金,也是好事。
到3月份,卖服装的生意进入淡季,这时候也不是收粮食的季节。
闲下来时,郑自强算了一笔账,服装店一年到头就春节前能多赚些钱,淡季刨去房租、税收基本上赚不到钱。
有时候,遇到不讲究的朋友来店里,看见好衣服拿了不给钱,他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上门要。别说赚钱了,本钱都能贴进去!
他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把服装店关了!再找个更好点的挣钱门路。
他点燃一支烟,站在服装店门口沉思良久,一支烟吸完了,也没想出其他能挣钱的门路,只能暂时继续干着,骑驴找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