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停下一辆车,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人,提着公文包从大院门外走进来。
男人进门时候还扶了下眼镜,村里的姑娘们都看呆了。
“这位就是师部的特聘教授,明朗,明先生!”
林知晚听到这名字,莫名觉得耳熟。
她抬起头去,只见男人身材板正,单手插兜的样子,冷冷白皙的皮肤。像极了书香世家的贵公子,一看就是很有才华的那种类型。
原来真是明教授。
明朗走到林知晚面前,男人温柔地笑着,看向她,“当时火车上一别,好久不见了,知晚同志。”
林知晚挺意外的,她点点头,“明教授,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您。”
一旁的梁京冶没想到两人认识,看着明朗的眼神,他莫名有些不乐意,但似乎是林知晚的旧相识。
林知晚看向他,介绍到,“京冶,这是我在沪北医院学习的时候,我的老师。当时我通过考试,还都是明老师辅导我的。”
“明教授,这位梁参谋,是我丈夫。我们刚结婚不久,很多朋友还没来得及告诉。”
明朗向梁京冶主动伸出手,男人回握,想起方才李三平的话,他很有兴趣。
“明教授到师部也有一段时间了,关于改造土地,您这边的想法是什么?”
明朗扶了下眼睛,很客观地说到——
“我对宁水村的土壤做了地质分析。在大饥荒以后,这里的自然条件迅速被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可以这么说吧,目前在国际上有一些相对应的改造手段,但是需要时间。”
“没个十年八年,这里的土壤不会发生质的改变,所以不管你们怎么播种,这里的地都长不出粮食的。”
村民们立刻激动起来,“那我们到了山底下,那个什么葡萄村,那里的地就能种出粮食了??”
明朗是个很冷静的人,他作为医学和地质的专家,见过很多大场面。
所以这些质疑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理论上来说,土壤能够长出粮食,取决于三个要素。”
“首先是肥沃度,其次是土壤丰度,最后是灌溉因素。”
“肥沃度需要长期的培养,而丰度却和自然条件有关系,盐碱地里锁不住养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而葡萄村的土质虽然也不够肥厚,但是种出粮食的可能性会更大。”
村民问,“那如果种不出呢??”
“我们现在费这么大力气搬到山下,如果种不出粮食,那不就白费力了!”
“是啊!就是啊!”
明朗扶了下眼镜,“任何事情都会有风险”
门外悠悠传来一声质疑。
“你的风险,是用我们三家祖祖辈辈的脸来偿的,明教授啊,你说这话可要负责呐”
只见另一个龙杖也出现了,陈太爷身后跟着一大帮子人走进来,看到身后没剩几个人的萧老太。
“哟,萧老太太,可是不多见。”
萧婆没搭理他们,只是一声冷笑,“没想到,我们还能在同一件事上达成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