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知夏坐在颠簸的卡车上,紧紧抱着小念夏,心脏随着车轮的每一次跳动而加速。
这是她穿越以来第一次离开农场,第一次真正踏入这个陌生年代的城市。
陆砚舟坐在她身边,一只手搭在车厢边缘,另一只手不动声色地护在她背后,防止颠簸时她和孩子摔倒。
“紧张?”他低声问。
姜知夏点点头,又摇摇头。
“有点期待,也有点担心。”
陆砚舟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片刻,嘴角微微上扬。
“有我在。”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让姜知夏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卡车驶入省城,灰扑扑的街道上人来人往。虽然比农场繁华得多,但与姜知夏记忆中的现代城市相比,这里显得异常简朴。
街边的自行车排成长龙,偶尔有几辆黑色轿车驶过,引来路人侧目。
“这就是城市啊。”姜知夏轻声感叹,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
陆砚舟牵着她的手,带着她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
“先去招待所放东西,然后去供销社。”
招待所是一栋两层的灰色建筑,房间简陋但干净。姜知夏把孩子放在床上,小念夏好奇地东张西望,对这个新环境充满了兴趣。
“我们走吧。”放下行李,陆砚舟说。
供销社里人不多,货架上的商品稀稀拉拉。姜知夏看着那些用票证才能购买的日用品,再次感受到了时代的烙印。
陆砚舟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票证,在柜台前排队。
“两斤盐,一匹布,三盒火柴。”
售货员面无表情地接过票证,动作麻利地称量包装。
姜知夏站在一旁,看着陆砚舟认真挑选的样子,心里既心疼又感动。他平时一定省吃俭用,才攒下这些票证。
“还需要什么?”陆砚舟提着东西问她。
姜知夏环顾四周,压低声音。
“我想去给念夏弄点热水,他该喝奶了。”
陆砚舟看了她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了然。
“国营饭店在前面拐角处,我去买点别的东西,半小时后在那里汇合。”
姜知夏心中一暖。他给了她独处的时间,没有多问一句。
确认陆砚舟走远后,姜知夏抱着孩子快步走向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巷。她警惕地四下张望,确认无人注意,闪身进入巷子深处。
空间里早已准备好了各种“补给品”。姜知夏迅速取出一个用旧报纸和麻袋包裹的大包裹。
里面是她精心准备的“亲戚礼物”:几斤猪肉、一袋精米、几件半新的旧衣服、几本儿童启蒙读物。这些东西在当下都不算特别奢侈,但对农场生活来说却是难得的改善。
她把包裹塞进随身带的布袋里,又整理了一下衣服,确保没有可疑之处,这才抱着孩子走出小巷。
国营饭店里,陆砚舟已经坐在角落的位置等她。看到她进来,他站起身,目光落在她鼓鼓的布袋上,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热水打好了。”他指了指桌上的暖瓶。
姜知夏坐下,从包里拿出奶粉,冲了一小杯给念夏喝。
“收获不错?”陆砚舟压低声音问。
“当然,买给表姐的。”
姜知夏点点头,嘴角忍不住上扬。
陆砚舟轻笑一声,没再多问。他们之间的默契已经不需要太多言语。
喂完孩子,姜知夏提议:“好了,我们去看表姐吧!”
陆砚舟点头同意。
表姐家在北区纺织厂附近的居民楼。姜知夏从原主的记忆中找出地址,带着陆砚舟敲响了门。
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看到姜知夏时明显愣了一下。
“知夏?你怎么来了?”
姜知夏挤出一个笑容。
“表姐,我和丈夫带孩子来城里办事,顺便来看看您。”
表姐的目光在陆砚舟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快进来吧。”
屋内简陋但整洁。姜知夏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农场特产——几包晒干的野菜和一小袋自制的豆腐干。
“这是农场的特产,不值钱,但都是纯天然的。”
表姐接过礼物,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
“你们在农场还习惯吗?”
姜知夏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