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冷笑,把那信塞入袖中,转头吩咐:“去,命韩大成过来。”
以防金为名,实控三关兵马。韩大成是他旧部,辽东撤退时便随他一路自广宁退至山海关,如今官拜前锋营副将。
没多久,他带着风尘急匆匆赶来,抱拳行礼:“大帅唤我?”
袁崇焕只说了一句:“登州三营练得如何?”
“刀法已成,马步齐整。若北虏再来,保能破其先锋。”韩大成略带几分得意。
袁崇焕点头:“好,再补人。辽西流民中,挑身强者,再募一营。”
“再一营?”韩大成有些迟疑,“这上次调饷还未批,军器局的火器也没齐”
“无妨。”袁崇焕笑了一声,回身指向城外那片空地,“你只管招兵,银子有的是。”
说罢,他拍了拍身后那份密折:“陛下要我防虏,我便防;他若不批,我自筹。”
自筹军资,开辽饷三策。事实上,袁崇焕早已开始自筹军饷。他打出的口号是:辽东为国门户,关外防线不固,则中原不宁。
借此,他在东三省旧地散发告示,号召辽民捐银报国,再由驻地商号设立辽东捐金处,实则设立独立军资渠道,不入户部账。
此举虽不违法,但已是边帅擅设银库之举,触碰到了中央权力的边界。韩大成就曾私下问他:“大帅,此举是否过了些?”
袁崇焕淡淡一笑:“国乱如麻,非非常手段,不足为治。”
他还制定了三策,其一以军屯为田,设屯田军庄,所得粮食优先补军,免入京粮册。其二以关卡为税,在山海关、宁远、蓟镇三地设边市关铺,收商贾过关银,名为防金捐,实为军费税。
其三设铁营令,令各军营不得与外界通信,不得私通朝命,军令只听都督府,违者斩。此三策一出,山海关内外军心整肃,兵马强盛。
但与此同时,朝廷控制力大为削弱。大修关防,工费巨万。若说自筹军饷是架空户部的手段,那袁崇焕更惊人的举措,便是他主持的大修防御工事,远超朝廷批准的规模和设计。
山海关原有两道城墙,自明成祖年间筑成,内为砖石,外为土筑,城门三座,守兵五千。
如今,仅一年之间:关东新增三座副堡,号称掎角之卫,每堡驻兵千人,设箭楼、壕沟、火炮台。城西新开辽溪壕,深四丈、宽三丈,贯通海河,驻水师小船百艘。
正关加高十尺,设轰雷台五处,重兵守护,可投火雷、滚木石。此外,他更从内地招来数百工匠,役使数千劳工,采石、筑墙、炼铁、制炮、筑壕,日夜赶工,昼夜不息。
工费巨大,估算每月需银四万两。朝廷每年拨辽饷不过五十万,其中还要供宁远、蓟镇、广宁、铁岭数镇所用,哪来多余钱修这等大工?
钱从哪来?答案是,辽民所捐、商贾所贡、军屯所收,还有,朝廷不知的私设榷场税银。
亲信遍布军中,军令只听都督。兵部尚书李标近日收到一封军情奏折,说辽镇兵不听兵部调令,凡有变动,皆请示袁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