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玄幻小说 > 榫卯藏鹄 > 第一章

暴雨如注,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青瓦老宅的屋檐垂着密集的雨帘,像谁抖开了一匹湿冷的灰布。林墨踩着天井里没过脚踝的积水往里走,木屐敲在青石板上,发出
啪嗒啪嗒
的闷响
——
这双木屐还是祖父生前给她做的,鞋头雕着小小的竹节,如今边缘已磨得发亮。走到东厢房时,她忽然瞥见樟木箱的一角正滴下浑浊的水,像老人眼角未干的泪。
她慌忙扑过去搬箱子,指腹蹭过箱沿时,陈年樟木的香气混着雨水的腥气钻进鼻腔,那味道像极了祖父作坊里常年不散的气息。木箱底部的榫卯接缝处已微微发胀,暗红色的木纹撑开细缝,像老人松弛的指缝里嵌着的泥垢。这是祖父林明远留下的最后一件遗物,也是她藏了整整一年不敢碰的东西
——
去年冬天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把箱子交给她时,箱锁上还挂着祖父常用的铜钥匙,钥匙链是块小小的木雕鹄鸟,翅膀上的纹路被摩挲得光滑如玉。
榫卯之道,如处世般需留余地。
祖父生前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说这话时他总在作坊里打磨木料,刻刀在木头上游走的声音,比镇上的戏文还让林墨熟悉。可在她的记忆里,这位镇上有名的木雕匠人,从未给家人留过
余地。她十岁那年攥着刚摘的野蔷薇跑进门,衣角勾到作坊的木架,祖父最珍爱的竹节臂搁

地砸在青石板上,竹纹裂开的声音比她的哭声还脆。那天祖父蹲在地上捡臂搁的碎片,指尖被竹刺扎出血也没抬头看她一眼,连夜用鱼鳔胶把臂搁粘好,第二天照旧把它摆在案头,仿佛那道裂痕和女儿的眼泪,都只是木头上该有的
纹理。
更让她记恨的是母亲临终前的日子。母亲肺癌晚期躺在床上,拉着她的手说
想让你爷爷陪我坐会儿,林墨跑去作坊叫祖父时,他正埋着头给一块樟木开槽,木屑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雪。木料要趁潮定型,动不得。
他头也不抬地说,手里的刻刀还在木头上划着细密的线。直到母亲咽气的那一刻,祖父才从作坊里跑出来,身上还沾着樟木的碎末,他跪在母亲床前,手里攥着块没雕完的木牌,木牌上是母亲最喜欢的兰花纹,花瓣才刚刻出轮廓。
去年冬天祖父猝然离世时,林墨正在外地的文物修复所实习。接到电话赶回来时,老宅的作坊已经落了锁,窗户上的糊纸被风吹得哗哗响,案头的刻刀、刨子、砂纸摆得整整齐齐,就像主人只是暂时出门。殡仪馆的人说,祖父是在作坊里倒下的,倒下去时手里还攥着刻刀,刀尖在木头上刻出半只鹄鸟的翅膀。
雨势渐歇时,天光透过窗棂照进厢房,林墨蹲在樟木箱前,忽然发现底部有块木板的纹理异常
——
别的木板都是顺纹,唯独这块是逆纹,像故意藏起来的密码。她想起祖父教她认木料时说的
顺纹承力,逆纹藏秘,转身从工具箱里翻出祖父留下的牛角刮刀。刮刀的柄是紫檀木做的,上面刻着
明远
两个小字,是祖父二十岁时自己刻的。她用刮刀轻轻撬动那块逆纹木板,咔嗒
一声轻响,木板竟应声而开,露出个巴掌大的暗格。
暗格里铺着块靛蓝印花棉布,棉布的纹样是祖父老家的
鹊登梅,边角已经磨损,却洗得干干净净。棉布里面裹着几本线装日记和一卷泛黄的竹简
——
那卷竹简她记得,幼年时她常去作坊玩,祖父总把竹简放在案头的铜盒里,她趁祖父不注意摸过一次,竹简上的字像小虫子一样爬在竹片上,祖父发现后赶紧把铜盒锁起来,说
这是要藏一辈子的东西。后来她问起竹简的下落,祖父只说
战乱时丢了,原来他把它藏在了樟木箱的心脏里。
最上面的日记扉页写着一行小楷,字迹清瘦却有力,是祖父年轻时的笔迹:民国三十年秋,得清华简残卷于蜀地。匠人立身,当以护文为任。
墨迹边缘洇着淡淡的水痕,像谁的泪痕在时光里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林墨忽然想起邻居周伯说过的话
——
去年她回来奔丧时,周伯拄着拐杖坐在门槛上跟她说,你爷爷年轻时去过四川,跟着一群盐商走了大半年,回来时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抱着个大箱子不肯撒手。
1
木中秘
第一本日记的纸页已经脆化,林墨特意从文物修复所带回来的白手套,指尖还是被纸页的毛边勾出了细痕。她把台灯调到最柔和的亮度,小心翼翼地翻开日记,民国三十年的墨香混着陈旧的纸味扑面而来,字里行间藏着一个二十岁木匠的西行之路,也藏着一段她从未听过的往事。
九月十二日,晴。与盐商张公同行,车载简卷过秦岭。其木箱以‘攒边打槽’法制成,榫卯咬合处皆裹棉纸防蛀。张公笑曰:‘尔等匠人护木,吾等商人护路,皆为护国安邦。’
这段文字让林墨的指尖猛地顿住,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她忽然想起大学时文物修复课上的场景
——
教授捧着一个故宫南迁文物的木箱复刻件,指着箱体的接缝处说:这种‘攒边打槽’的工艺,是明清匠人传下来的宝贝。边框和芯板之间留着细细的伸缩缝,蜀地潮湿时木板会膨胀,北方干燥时木板会收缩,这道缝就能抵消木料的变形,比任何金属锁扣都管用。抗战时故宫的文物能平安南迁,靠的就是这些匠人手艺。
那时她只当是课堂上的知识点,此刻摩挲着樟木箱内侧细密的槽痕,才忽然明白这箱子本身就是件匠心之作
——
祖父在箱体的每个接缝处都留了两毫米的伸缩缝,缝里裹着的棉纸还是当年的老纸,用手一捻就碎成了渣。她想起小时候在作坊里见过祖父熬鱼鳔胶,他把冬鱼鳔泡在清水里,泡软后放在石臼里捣成泥,再加上白芨汁在砂锅里慢熬,熬好的胶是琥珀色的,粘在木头上遇水不化。此刻她看着木箱的榫卯接缝,仿佛能看见年轻时的祖父,正蹲在煤油灯前,用指尖蘸着鱼鳔胶,一点一点把棉纸粘在槽痕里。
日记里夹着一张泛黄的收条,纸边已经卷了角,上面用毛笔写着:今收到林明远先生护简酬劳大洋五枚,附盐引一纸,凭引可在川滇黔三地取盐。四川盐务局缪,民国三十年十月。
林墨的指尖拂过
盐引
两个字,忽然想起历史课本里提过的
盐商助运
往事
——
抗战时期日军封锁了沿海的盐运通道,四川的盐商们组成了秘密运输队,表面上运盐,实际上把故宫南迁的文物藏在盐箱里,沿着盐道运往安全的地方。那些在世人眼里逐利的商人,在国难当头时,却用自己的商道,护着国家的文脉。原来祖父口中常提的
张公缪兄,不是普通的生意伙伴,而是这样一群无名英雄。
第三本日记里夹着一片干枯的竹篾,竹篾的颜色已经变成深褐色,却依然带着淡淡的竹香。竹篾上用朱砂画着一只展翅的鸟,鸟的翅膀上刻着细细的纹路,像真的羽毛一样。旁边的日记里写着:赤鹄之喻,见于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汤以鹄羹祭天,非为享神,实为护民。吾辈护简,亦当如是。
data-fanqie-type=pay_tag>
林墨忽然想起大学时看过的一篇论文,论文里说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是篇失传的古文献,讲的是商汤得到一只赤鹄,本想把它做成羹汤祭祀上天,后来却明白赤鹄象征着天下百姓,于是放弃祭祀,转而用心治理国家。论文的作者说,赤鹄
在古代是
责任

守护
的象征,就像商汤守护百姓,匠人守护器物,都是
天命所归。她看着竹篾上的赤鹄,忽然懂了祖父为什么总把鹄鸟刻在钥匙链、木牌上
——
那不是普通的装饰,是他刻在木头上、藏在心里的
使命。
窗外传来竹影摇晃的声响,风穿过院中的老青竹,叶子
沙沙
作响,像谁在低声说话。林墨抬头望向窗外,那棵青竹是祖父年轻时种的,如今已经长得比屋檐还高,竹身粗壮,竹节分明,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她忽然想起祖父总在竹下打磨工具,夏天时他搬个竹凳坐在竹荫里,手里的砂纸在木头上摩擦,竹影落在他的脸上,像一幅流动的画。
林墨搬来梯子靠在竹身上,竹身的温度透过梯子传到她的手上,带着植物特有的凉意。她爬到离地丈许高的地方,果然在竹身的背阴处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刻痕
——
那是个微型的榫卯结构图,左边是樟木箱的轮廓,右边是暗格的位置,图下面还刻着两个小字:墨记。墨
是她的名字,记
是祖父的提醒,原来他早就把打开暗格的密码,刻在了她每天都能看见的青竹上,只是她从未用心去看。
2
雨中忆
周伯拄着拐杖来送腌菜时,青石板上的雨水还没干,老人的裤脚沾了泥点,手里的陶罐用蓝布包着,是林墨小时候最爱吃的腌雪里蕻。他走进东厢房看见林墨正在整理日记,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像蒙尘的灯被点亮,丫头,你爷爷终于肯让你知道这些了
周伯坐在竹椅上,接过林墨递来的热茶,手指因为常年劳作而关节粗大,指缝里还嵌着洗不掉的泥垢。他喝了口茶,缓缓开口,声音像老树皮摩擦的声音,带着时光的厚重:你爷爷十八岁那年去了重庆,那时候民国三十一年,春天冷得邪乎,嘉陵江的水都结了薄冰。他背着工具箱在街头避雨,被个戴眼镜的先生拦住,那先生穿的长衫都被雨水打湿了,却紧紧抱着个布包,急得满头大汗。‘小兄弟会做樟木箱要能经得住蜀地的潮湿,还要防蛀,越快越好。’后来你爷爷才知道,那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布包里装的是清华简的残卷,日军快打到重庆了,他们要赶紧把简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急需匠人赶制存放简卷的木箱。
林墨握着日记的手紧了紧,日记里民国三十一年三月的那一页,写着
得遇故人,受托护简,原来
故人
就是这位研究员。
你爷爷说那批箱子要用‘龙凤榫’,每道接缝都得严丝合缝。
周伯呷了口热茶,继续说道,龙凤榫是榫卯里的细活,凸榫像龙首,凹榫像凤身,咬合在一起时要刚好卡住,差一丝都不行。你爷爷在重庆的作坊里待了整整一个月,每天只睡两个时辰,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凉水,手里的刻刀就没停过。有次日军轰炸重庆,防空洞的土块簌簌往下掉,他把装简卷的木箱搂在怀里,后背抵着洞壁,听见箱角磕在石头上的闷响,却不敢松手
——
后来他跟我说,那天他摸着木箱的榫卯接缝,心里想的是‘这箱子不能坏,简卷不能丢’,胳膊上的淤青半个月都没消,他也没跟人说过。
林墨翻到日记中对应的页码,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廿八日的那一页,字迹有些潦草,像是在匆忙中写的:三月廿八,雨。简卷入箱,以‘鱼鳔胶’粘合樟木与铜片。胶需以冬鱼鳔加白芨汁熬制,文火慢熬三个时辰,遇水不化。匠人之手,当为文挡雨。
她忽然想起母亲生前跟她说过的话,你爷爷书房的地板总比别处光滑,原来那不是因为打扫得勤,而是祖父常年跪坐在地板上工作,膝盖磨出的痕迹
——
他给木箱开槽时要跪坐着看接缝,给简卷做保护时要跪坐着铺棉纸,那些光滑的木纹里,藏着他没说出口的
守护。
最让林墨心惊的是一组被虫蛀过的信纸,信纸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深黄色,边缘有几处被虫蛀出的小洞,像筛子一样。信纸上的字迹有些模糊,却依然能看清上面记载的
1943
年的惊险遭遇:倭寇搜寺,简卷藏于木雕菩萨腹腔。以‘镂空雕’技法在背光处留透气孔,孔细如针,既防霉变,又避人眼。僧曰:‘佛渡众生,亦护斯文。’吾以刻刀为念珠,祈文不灭。
信纸的右下角有一处焦痕,旁边用小字批注着:倭寇纵火,幸得僧众扑救,简卷无恙,菩萨左臂被烧,吾当夜补雕之。
林墨的眼泪忽然掉在信纸上,晕开了模糊的字迹。她想起大学时历史老师讲过的沂蒙红嫂王换于的故事
——
那位普通的农妇,在抗战时期把八路军的文献藏在棉裤腰里,日军搜查时用身体挡住棉裤,面对刺刀也面不改色,最后把文献完好无损地交还给了八路军。原来祖父不是冷漠,只是他的温柔,都给了那些沉默的文物
——
他给竹节臂搁的裂痕处雕新生的枝芽,是想让残缺变成圆满;他给木雕菩萨补雕左臂,是想让信仰继续守护文脉;他把简卷藏在木箱的暗格里,是想让文明在战乱中活下去。
你爷爷回来后很少提重庆的事,
周伯的声音有些哽咽,有次镇上的孩子问他‘爷爷你年轻时做过什么大事’,他只是笑着说‘我就是个木匠,只会雕木头’。可我知道,他枕头底下总放着那卷竹简的照片,照片都发黄了,他还是每天拿出来看一眼。
林墨想起去年整理祖父遗物时,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穿着长衫的人,站在重庆的一座寺庙前,祖父站在最右边,手里抱着个樟木箱,脸上带着年轻的笑容。照片的背面写着:民国三十一年夏,与诸公护简于渝州,愿斯文永续。
3
榫卯心
修复竹简的工作持续了三个月,林墨把竹简带回了文物修复所,每天下班后就泡在修复室里,戴着放大镜一点一点清理竹简上的污垢。竹简的竹片已经变得脆弱,她用软毛刷蘸着特制的清洁剂,轻轻刷掉竹片上的泥垢,每刷一下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竹片上的字迹。
有天晚上她加班到深夜,放大镜下忽然发现简片边缘有细微的刻痕,那些刻痕很淡,像是用针尖刻上去的。她把所有有刻痕的简片找出来,按照顺序拼在一起,竟然拼成了《赤鹄之集汤之屋》的片段,其中
鹄羹虽美,不如文存
一句,被人用朱砂反复勾勒,朱砂的颜色已经变淡,却依然能看出勾勒的痕迹
——
那是祖父的笔迹,她认得他写字的力道,每一笔都透着坚定。
这是你爷爷的笔迹。
周伯听说林墨在修复竹简,特意把自己珍藏的一本泛黄的《考工记》送了过来。这本书的封面已经磨损,扉页上写着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
八个大字,是祖父年轻时写的。你爷爷说,匠人分三等:最低等的修器物,把坏了的东西修好;中等的修技艺,把老手艺传下去;最高等的修文脉,让文明活下去。他这辈子,都想做最高等的匠人。
林墨翻开《考工记》,里面夹着很多干枯的银杏叶,叶子的脉络清晰可见,像老人手上的血管。书里还有祖父写的批注,比如在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这句话旁边,他写着
材有性,器有魂,文有脉,不可不慎;在
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旁边,他写着
守艺易,守心难,守文脉最难。这些批注的字迹,从年轻时的清瘦有力,到晚年的颤抖歪斜,却始终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道。
有天她在樟木箱的夹层里找工具,手指忽然触到了一个柔软的东西
——
那是个蓝布包,布包的布料是母亲生前织的土布,上面印着小小的兰花纹。她打开布包,里面是些残缺的木雕零件:有小木马的轮子,轮子上的木纹还很清晰;有竹节臂搁的碎片,碎片上还能看见她当年摔断的裂痕;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小像,小像的发梢只雕了一半,眉眼却分明是她扎着羊角辫的样子,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意。
布包里面还夹着一张字条,字条是用祖父晚年的笔迹写的,字迹有些颤抖,却依然工整:墨儿摔断木像那日,正赶制藏简的机关,木像摔碎时,吾心亦碎。待文事安定,必为吾女重雕,以补吾过。
字条的日期正是她十岁那年,那个她以为祖父
视若无睹
的日子。
林墨把小像抱在怀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下来。她忽然想起十岁生日那天,祖父偷偷塞给她一块冰糖,冰糖用纸包着,纸上画着一只小小的鹄鸟。等爷爷忙完就给你雕个小木人,比冰糖还甜。
祖父当时笑着说,可她那时候还在气臂搁的事,把冰糖扔在地上就跑了,现在想起来,那块冰糖的甜味,她竟从未尝过。
日记的最后一页没有写字,只贴着一片银杏叶。银杏叶的叶脉间隐约可见
十年生死两茫茫
的字样,显然是用极细的针尖刻上去的,刻痕里还残留着淡淡的墨痕。林墨忽然想起,祖父晚年总在深秋捡拾银杏叶,每到深秋时节,他就坐在院中的青竹下,捡那些落在地上的银杏叶,把完整的夹在《考工记》里,碎的就埋在竹根下。有次她问祖父
为什么捡银杏叶,祖父只是笑着说
银杏叶能存很久,像有些事,记一辈子都不会忘。原来他是在用苏轼的词句,思念早逝的妻子
——
母亲去世后,祖父就把对妻子的思念,刻在了银杏叶上,藏在了书页里,像藏着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
修复完成的那天,林墨把竹简放进重新加固的樟木箱里。她特意沿用了祖父的
攒边打槽
技法,在箱体的接缝处刻了一只小小的赤鹄,鹄鸟的翅膀张开,像是在守护着箱里的竹简。当最后一道榫卯咬合时,木箱发出
咔嗒
一声清脆的声响,那声音很轻,却像时光深处传来的叹息,又像祖父在她耳边说
做得好,墨儿。
周伯送来祖父生前订做的匾额时,院中的青竹正长得茂盛。匾额是用樟木做的,上面刻着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十个大字,字的边缘还雕着细细的兰花纹
——
那是母亲最喜欢的花纹。这是你爷爷二十年前就订做的匾额,
周伯摸着匾额上的花纹说,他说这是当年护简的盐商们共同的家训,那些盐商里,有人为了护文物散尽了家财,有人为了守秘密终身未娶,他们都想把‘忠厚’和‘诗书’传下去。
林墨站在院中仰望青竹,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她的脸上,温暖而柔和。她忽然明白祖父为什么爱竹
——
竹身有节,象征着做人的风骨,宁折不弯;竹可制简,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代代相传;而竹篾编织的纹理,恰似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把陌生人的善意、匠人的坚守、文明的传承,都编织在一起。就像那些不知名的盐商、寺庙里的僧人、故宫的研究员、祖父这样的匠人,他们就像散落的榫卯,各自坚守着自己的
位置,却共同构筑起了守护文化的长墙。
暴雨再次来临时,林墨把修复好的竹简和日记放进樟木箱里。她用祖父留下的刻刀,在箱子底部刻下新的日期,旁边写着:器物会老,匠心不朽;文脉会传,精神永续。
刻刀划过木头的声音很轻,却像在跟祖父对话,也像在跟千百年的匠人对话。
屋檐的雨水顺着瓦当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古老的韵律,那声音和祖父当年打磨工具的沙沙声、刻刀在木头上游走的声音、竹简碰撞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应答
——
从商汤的赤鹄,到抗战的匠人,再到今天的她,守护文脉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可那份
榫卯藏心
的坚守,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