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在看到应该是的这句话回应时,整个人都是兴奋的。
他继续朝下看去。
马:你为什么会有如此猜测?
曹:因为熟悉。你知道的,我是北电的学生,学校教了我很多东西,包括如何拉片,我拉了很多片,欧美,日韩,国产,甚至捷克的电影我都看过。所以对于欧洲三大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我很熟悉。
马:那就说说你的看法。
曹:其实对于欧洲三大的主竞赛单元选片,我认为被选中的电影有三重标准。我其实见过网络上很多人定义选中的电影是“苦,穷,丑”,但这个描述和定义非常片面。
马:那你认为的三重标准是什么?
曹:我只聊关于我国的选片,子义的《紫》。你看过吗?这部电影的叙事,人物和结局,会给人相当大的冲击感。
马:我没看过这部电影。那请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
曹:《好人》啊!这是最直观的证据。不是巧合,而是必然。选片进入主竞赛单元都是一种标准,你可以去对比所有电影,“封闭,落后,愚昧,贫穷,卑琐,压抑,扭曲,无个性,无自由”,这些内容一定会体现在任何一个获奖影片的细节中,甚至是提名名单。而这一部,就把卑琐展现到了极致。
马:被你这么一形容,我感觉有点吓人。那不如让我们聊聊《霸王别姬》?这是唯一一部金棕榈奖。
曹:你这是非要拉我下水是吧?这电影还是很好的。但是细节层面,我只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里面的不同人物,对于戏曲的反应是不同的,你可以看看是哪一方角色的道德更卑贱。而且这部电影的尾声正好嵌入了我所说的三重标准中的一个。
马:你的观点是否过于偏激?那在你的感受中,所有电影,都是被操纵的?
曹: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内地被选中的三大提名名单其实并不多,有心人可以去挨个对比,我不介意开一场辩驳专访。
马:那在你看来,这些作品当中是否存在蕴含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元素,人性的温暖,文化的魅力以及时代的变迁吗?
曹:当然存在,你的问题和我的回答其实并不冲突,积极元素当然会有。他们不会过于张扬,那就太明显了。聊回《紫》,主旨是在表达抵抗,这当然是好事。但《好人》里没有。我只看到了喷这个,喷那个,隐喻在他的叙事当中。实际上背后的那点小心思,昭然若揭。
曹忠在聊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笑了了。
如果他认为贾是坏的话,《紫》的导演就是单纯的……大愚若智。
比如戛纳直接戳人家的肺管子,戳的人家主编直接急眼了,大骂不止,直接零分。
马在听完曹忠解释之后,也是沉默了很久。
马:那其他人呢?比如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那些?
曹:你其实可以直呼姓名的。
马:张,陈,江……
曹:都是一样,没有区别。这是一条被炮制出来的产业链,电影当中一定存在某些细节上的被选择点,电影人是被立成的靶子,但我的话题仅限于电影,他们可以是被选中,从而潜移默化吸引人的标杆,也可以是主动靠过去的人,但我并不清楚。你应该懂我意思。他们和队长,不一定一样,并非是抢骨头的狗。
马:那本届威尼斯奖项的两部电影呢?
曹:我没看过。
但我看过张爱玲女士写的《张爱玲》这部小说,属于是对她自己的隐喻。
张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化罕见,忠坚不分,善恶不辨,谈笑有国贼,往来皆罕见,比商女还要可恨,在她眼中家国情怀,救亡御侮,热血忠魂,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她特别喜欢通过荫盗来讲人性。比如那句名言。
我还了解过《张爱玲》这部小说书稿,其实在50年代就完成了,但是不敢发表,怕被喷,直到快三十年后才发表。
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真实历史事件相比,刺杀时间,刺杀地点,刺杀目标,刺杀方式,刺杀结局完全一致,人物对应,几乎是指名道姓。这是她的惊天一笔,污蔑了英雄人物,还美化了罕见。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这部电影真的按照原著拍出来,如果是中国人拍的,我想应该很适合得奖。但电影毕竟是美国人拍的,所以奖项也许不好定性,大概率吧。
《太阳》,这部电影的原著我确实也没看过。但是等到上映,大家倒是可以去看看,是不是属于我的三重标准结构。但光是看这个电影名字,我觉得获奖应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有点亮。
马:可评审团主席是张导啊。
曹:你不会认为他说了算吧?他们讲究“公平”和“自由”,张导并没有一票否决权。
曹忠继续道:其实我很理解一些所谓的文艺片导演,文艺是盘菜,什么口味的都有,所以自然拍什么的都有。
我的针对点在于选片标准,是这些年来一直在悄无生息中进入头脑当中的一种标准,这种电影,可以获奖,而后被大肆宣传。就像是形成了一种习惯。
但如果你针对日本的电影来看,其实就发现很不一样。
本子的入围名单甚至获奖名单,有他们崇尚的昂扬武士道精神,有人鬼相恋的人性怪谈,更有动画电影,你会发现他们的电影中,就很少存在我在此前所描绘的“封闭,落后,愚昧,贫穷,卑琐,压抑,扭曲,无个性,无自由”。这一点正巧也体现在中日文化的对外宣传上。
在某些人的眼中,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在外人的眼中,中国有非常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是聊到本子文化,很难理解的是,很多人对于他的记忆不是那脆一般的侵略丑态,而是动漫的价值解放和皮卡丘的可爱。
从这种最简单的外宣对比上,你或许能感受到一些被针对的恶意。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是美化罢了。在我的《南京照相馆》当中,就有我对对方武士道精神的看法,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把他们真实的介错场景融入了电影当中。
什么武士道精神,怕疼,还他妈不是要用枪。
所以我不知道,我的这部电影,到底打在了别人的什么痛点上?
……
主编看到这里。
而后看到了马宇飞写下的个人感慨。
“在我采访曹忠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自信,无论是对于最终的预测,还是在访谈中对于的指名道问题的真知灼见,甚至是想要宣传他的《南京照相馆》,他都没有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我能感受到,他似乎很克制,
但是在克制的面庞之下,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杀伤力。
在最后的时候,我问他,上述专访内容很犀利,我是否要择部分刊发。
曹忠却对我说,
没有关系。他们既然干了,就不要怕人说。我既然说了,也就自然不怕被人干。我之所以选择当导演,纯粹是看不过眼,纯粹是为了去打一场隐性之战。而现在,似乎到时候了。
在我整理完这篇采访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半,我得知了曹忠的《南京照相馆》次日票房拿下了1667万的票房,两日票房拿下3315万的成绩。
我终于明白了他说的到时候了是什么意思。
2007年度国产电影票房第一人,举起了他的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