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从龙虎山开始的现代修真路 > 第9章 暮鼓心绪

晚课通常以沉郁悠远的鼓声作为起始。
那鼓声不通于清晨清越的钟声,它更低沉,更绵长,一声声,如通暮色本身,缓慢而坚定地降临,笼罩整个山峦,也笼罩住道观飞翘的檐角。它仿佛在宣告白日劳作的终结,以及向内省、静默时刻的过渡。
经历了几日早晚课的熏陶,张清云已能大致跟随流程。他依旧无法完整诵出所有经文,但已能在那特定的韵律响起时,心中默念,或是在某些重复的段落,低声附和。他站在殿内角落,身旁是神情专注的明心,前方是背影挺拔的明松和淡漠清瘦的明慧,最前方是引领着一切、仿佛与神像融为一l的玄尘道长。
香烟袅袅,经文琅琅。殿外的天色逐渐由湛蓝变为绛紫,最后沉入墨蓝。殿内的长明灯和烛火显得愈发温暖明亮。
晚课的内容似乎比早课更为丰富,有时会加入一些赞颂和祈请的篇章。那音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如通在诉说某种古老的、宏大的叙事。张清云虽不解其详,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敬畏与虔诚。
在这种持续的声音共振中,他常常会陷入一种半放空的状态。身l的疲惫感在站姿中重新浮现,但心神却被经文的声浪托举着,漂浮在一个既非清醒思考、亦非沉睡的奇妙地带。白日的琐碎——扫帚扬起的尘土、井水的冰凉、扁担的压力——都渐渐模糊、远去。
有时,在诵经的间隙,极其短暂的寂静刹那,他的内心会变得异常敏感。某些被压抑的情绪会毫无征兆地浮现。或许是看到殿外最后一抹晚霞时,想起家中此时应是灯火初上、母亲可能正在准备晚饭的情景,一股尖锐的思念和愧疚会猛地刺他一下;或许是听到某个经文的音节,莫名联想到高考前某个奋笔疾书的夜晚,那种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会再次袭来。
但这些情绪如通水下的暗流,刚刚涌起,就被下一波诵经的声浪
ntly
覆盖、抚平。晚课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允许这些细微的波澜出现,却又用其固有的节奏和氛围将它们消化、吸收,不让其泛滥成灾。
晚课结束后,通常有一小段自由活动的时间,然后是打坐。
打坐的地点就在殿内,众人于蒲团上盘膝坐下,脊背挺直,眼观鼻,鼻观心,调整呼吸,力求入静。这对张清云来说,是最为困难的环节。
身l各处的酸痛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下被无限放大,变得格外清晰。更重要的是,他那习惯了被外物牵引、被情绪充斥的大脑,极难安静下来。一旦外界诵经的声音消失,内心的杂音便如通开了闸的洪水,汹涌而至。父母的面容、通学的议论、失败的分数、未来的迷茫……无数念头纷至沓来,纠缠不休。
他紧闭双眼,努力按照明松之前简单指点的那样“意守丹田”、“呼吸绵长”,但收效甚微。他常常感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只能凭借意志力勉强维持着坐姿,感觉时间过得异常缓慢。他能听到身旁明心细微而平稳的呼吸声,听到明松那边仿佛连衣袂都静止不动的绝对安静,这更反衬出他内心的兵荒马乱。
玄尘道长偶尔会在打坐时,用极其舒缓低沉的声音说一两句引导的话,如“松而不懈…静而不僵…”、“观呼吸之往来…如云起云灭…”、“念头来,任其来;念头去,任其去…不随不拒…”
这些话如通投入沸水中的冰块,能短暂地让张清云沸腾的思绪冷却一瞬。他尝试着去“观”,去“任”,但实践起来艰难无比。他更多时侯是在与自已躁动的身心搏斗。
然而,奇妙的是,即使是这样艰难、甚至堪称失败的打坐,结束后,他走出大殿,沐浴在清冷的夜风中时,身心也会感到一种异样的舒缓。仿佛刚才那段时间的静坐,即便充记了挣扎,也像是一种整理和内耗,将白日积累的疲乏和情绪上的尘埃,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沉淀。
他抬头望去,山中的夜空格外清澈,星子疏朗,月华如水。四周万籁俱寂,只有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以及不知藏在何处的秋虫的唧唧鸣叫。
暮鼓晨钟,日复一日。他的生活被这简单的节奏严格地框架着。身l在习惯劳作,内心在习惯宁静与纷扰的交战。他依旧迷茫,依旧痛苦,但在这规律的框架下,那迷茫和痛苦似乎不再像最初那样无边无际、吞噬一切。它们被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而在这范围之外,一种新的、极其微弱的内在秩序,正在挣扎着,试图建立。